1、以下关于病变影像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右膝关节面可见骨质破坏
B、病变特点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
C、病变周围可见肿瘤骨
D、在X线上可见“Codman三角”
E、病变MR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
答案:B
2、本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痛风
B、骨髓瘤
C、骨巨细胞瘤
D、骨纤维肉瘤
E、骨肉瘤
答案:C
05诊断病理结果:
肉眼所见:股骨远端肿瘤切除标本,于骨组织一侧可见一肿物,大小6.5×6.5×5cm,切面灰*灰红质细,可见出血,侵犯周围软组织。
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呈浸润生长,侵达周围软组织,局部核分裂象较多,并可见脉管瘤栓,考虑为骨巨细胞瘤恶性变
免疫组化:无
06讨论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是一种局部侵袭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也有少部分一开始就是恶性。
流行病学:
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率约占全部原发骨肿瘤的16%。肿瘤通常发生在骨已发育成熟的病人中,好发年龄为20~40岁,极少病人在骨骺未闭合前发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约占56.14%。骨巨细胞瘤在成人中主要累及骨端,而如果发生在骨骺闭合前的儿童中,则主要累及干骺端。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伴有肿胀、活动受限,病程从数周至数月不等,无特异性表现,不易从症状方面与其他骨肿瘤区别。骨巨细胞瘤多为单发病变,常见部位是长骨的骨端,最常见的部位是股骨远瑞、胫骨近端、桡骨远端,也可见于骶骨、胫骨远端、肱骨近端,股骨近端和腓骨近端。偶见于手及足部的小骨、胸腰段的椎体和肋骨。
影像学:
X线平片:对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放射学检查手段。肿瘤好发于骨骺线愈合后的骨端,多呈膨胀性多房性偏心性骨破坏。骨壳较薄,其轮廓一般完整,其内可见纤细骨嵴,构成分房状,称为皂泡征,这是该肿瘤的特征之一。肿瘤常直达骨性关节面下,此亦为其特征之一。肿瘤有横向膨胀的倾向,其最大径线常与骨干垂直。骨破坏区与正常骨的交界清楚但并不锐利,无硬化边。骨破坏区内无钙化和骨化影。一般无骨膜反应,或仅在骨壳与正常皮质交界处可见少量骨膜反应,称为花边样骨膜新生骨。
良、恶性骨巨细胞瘤在X线上并无明确差异,以下几点提示恶性:①有较明显的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界处模糊,有虫噬状、筛孔样骨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②骨膜增生较显著,可有Codman三角;③软组织肿块较大,超出骨性包壳的轮廓;④患者年龄较大,疼痛持续加重,肿瘤突然生长迅速并有恶病质。
CT:在确定肿瘤范围方面优于X线平片。CT可清楚显示骨性包壳,甚至平片上显示不清的在CT上也可显示。骨壳内面凹凸不平,肿瘤内并无真正的骨性间隔,说明平片上的分房征象实际上是肿瘤内骨嵴的投影。肿瘤内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的坏死区,有时可见液-液平面。肿瘤与松质骨的交界多清楚,但无骨质增生硬化。对解剖结构较复杂的部位,CT能很好地显示上述特点;对侵袭性较强的肿瘤,CT也能显示其相应的特征,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MRI:MRI的优势在于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关节软骨下骨质的穿破,关节腔受累,骨髓的侵犯和有无复发等。多数肿瘤在MRI图像上边界清楚,周围无低信号环。瘤体的MRI信号是非特异性的,在T1WI呈均匀的低或中等信号,高信号区则提示亚急性、慢性出血。在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瘤组织信号较高,陈旧出血呈高信号,而含铁血*素沉积呈低信号,出血和坏死液化区可出现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鉴别诊断
(1)骨囊肿:多在干骺愈合前发生,位于干骺端而不在骨端。骨囊肿膨胀不如骨巨细胞瘤明显且是沿骨干长轴发展。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磨玻璃样区,可为单囊,亦可为多囊,边缘清晰,常有硬化边,皮质变薄,外缘光滑,内缘毛糙呈波浪状。囊内可见散在条索状骨纹和致密斑点为本症的特征性表现。可单骨、多骨、单肢或单侧多发。
(3)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者多位于干骺端,常有硬化边。发生于扁骨或不规则骨者与巨细胞瘤鉴别比较困难,前者为含液囊腔,液-液平面较多见,且CT可显示囊壁有钙化或骨化影。
(4)骨纤维肉瘤:发病年龄较大,好发于骨干,呈溶骨性破坏,少见骨质增生,骨膜反应较少,破坏区内无肿瘤骨形成。
(5)骨肉瘤:在X线上,溶骨型的骨肉瘤若肿瘤骨不明显,较难与本病鉴别。广泛的溶骨性破坏容易引起病理性骨折,边缘可见虫蚀状骨质破坏,CT上一般仍可见少量瘤骨及骨膜新生骨。
作者简介:
刘国栋,男,年6月毕业于海南医学院,目前就职于朝阳区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中医院影像诊断科规培。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