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早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被遗忘的故事系列永远的莫潇燕树
TUhjnbcbe - 2022/6/5 12:58:00

摄影:吕逸翔

采访:陈一然

采写:张怡然、*雪芸、葛贝宁

在北大附中校园中,篮球场西侧有一棵特别的鹅掌楸树,这棵树上面的树枝干枯了,下面却长出了茂密的树叶。这棵树是为了纪念99届北大附中的一位学生—莫潇燕。

莫潇燕同学生平简介:

莫潇燕年4月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的她聪明伶俐,是个听话懂事的乖女儿,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莫潇燕的自理能力很强。她以其优异的成绩于年入北大附中。平时,莫潇燕是个不好张扬的女生,可学校和班里的各项活动却少不了她的身影。由于她的各科成绩十分优秀,高中第一年便被选为三好学生。教过她的所有老师都断言:莫潇燕是个上“北大、清华的料”。

然而,命运却同她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年十月,莫潇燕被查出了“骨癌”。听医生讲,骨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病死率相当高。

面对不幸,她选择坚强。随后,莫潇燕做了“肿瘤切除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以及长达4个星期的治疗。而莫潇燕的老师和同学们听闻消息后,心情都格外沉重,希望尽力帮助她战胜病魔。同学们自发地组织了捐款与义卖活动,将筹集到的5万元帮助她渡过难关。

年8月,莫潇燕在结束了最后一组化疗后,带着胜利者的微笑,重又回到令她朝思暮想的校园,见到了久别的老师、同学……莫潇燕却经常拒绝大家对她的特殊照顾,而是与所有的同学一样,一视同仁。

年12月,莫潇燕原来的穿刺道复发,医院做手术。

年4月间,莫潇燕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中学生,北大的校领导因其感人事迹,决定破例保送她到北京大学深造。本来莫潇燕可以不用参加高考了,可她为了北大附中的荣誉,证明自己的真实水平,坚持要求参加高考。

年高考结束,莫潇燕考出了分的好成绩,与班里的其他二十几名同学一道走进了北大、清华的大门。

年6月24日,在毕业典礼上,北大附中校长康健把“飞燕奖”颁给了这个18岁的阳光女孩莫潇燕。她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年8月17日,对于所有关心莫潇燕的人们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日子。莫潇燕带着她对生命的渴求和对父母、师生们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世界。闻听噩耗,北京大学及附中学生会和喜爱她的师生们万分悲痛,以各种形式悼念这个可爱的不向命运屈服,年仅19岁美丽的女孩儿。

张思明副校长采访:

(张思明副校长当时是莫潇燕的数学老师。)

Q1:请您讲一下您对莫潇燕同学的印象

A1:我是在她初三毕业到高三,一直教她的数学。在我教当时的“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暑期课程的时候认识她的。上了高中以后,我是她的数学老师。她从高一开始就已经发现有骨瘤,做了多次手术和放化疗,包括股骨头的切除。

Q2:请您分享一件关于她的小故事

当她做过腿的手术后,每天都由家长或老师送到学校。学校当时不允许学生坐电梯,但因为她走路很困难,特别批准她可以坐电梯。但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是绝不坐电梯,每天一早,她就拄着拐,扶着楼梯的扶手一步一个台阶的上。特别是到了高三都是在四楼上课,非常不容易。她学习非常出色,白天要去看病,高三的时候还要去做化疗和放疗,非常痛苦。治疗时候只有半天能来上课,她却自己要求自己同步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而且完成的非常出色。当时在高三的时候,学习任务紧,大家都不愿意当干部,她站出来当团支部书记,起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课间大家去上课间操,她不便下楼,却在教室里打扫教室卫生。所以她成为了全班的同学学习的榜样,最后以超过北大录取线50多分的成绩考进了北大,非常非常的不容易。所以那一届虽然赶上了年的非典,但却出了理科状元,就在莫潇燕的班,又出了港澳台地区在大陆的高考状元,也在莫晓燕的班。总之,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所以我觉得莫潇燕起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学校特设了一个奖“飞燕奖”,当时的康健校长授予她这个奖。她说这个奖不属于自己,属于全班同学。

后来她上了北大英语系,一年多以后,癌症转移复发,她去世了。大家都非常的悲痛,作为一个年轻的孩子,面对这么多生活、绝症的考验,能够特别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这一点是一般的学生做不到的,一般的成年人也做不到的。她特别坚强,一次一次地做手术、一次一次的放疗化疗、头发掉了再长出来,像这样的困难,她都能克服。真的是非常了不起!所以她是我们所有北大附中人,包括学生老师的一个学习榜样。

作为她的老师,对于她数学上的做的事情,我现在记忆里还存留着。一个是她在打球的时候,都还考虑了数学建模的事情,她写了一篇文章,我推荐她发表在《中学生数学》杂志上。上了大学以后,她还在网上和我交流,说“我非常喜欢数学,但是我现在学的是英语,数学还可以做点什么?”我建议说“在英语上用你的数学,将来可以选择许多边缘的论文方向,包括语言的经济性、写作风格、语言风格、语义歧义的数学描述等等”。她很乐于思考,也做了一些尝试,我想她也是一个非常勤学、乐学、善学的同学,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她去世之后,所有的校友怀念她,决定做点什么,于是由几位年轻老师,包括倪一农老师发起,选择了一个美丽的树种,把这棵被大家称为“潇燕树”的树---鹅掌楸,种在校园里。我每次在青年教师和学生进校的时候,总是希望大家有机会,第一要识别莫潇燕树在哪儿,第二是记住学校有这么一个坚强的学生。

赵光老师采访:

(赵光老师现在是北大附中高三的一位语文老师,当年曾教过莫潇燕同学。)

Q:请您讲一下您对莫潇燕同学的印象:

A:莫潇燕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个子不高,也很瘦弱,没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以她的身体状况,做出这些成绩,让大家肃然起敬。当时与她同班的同学非常优秀,出了高考状元。她不是最厉害的,但同班同学对她非常尊重,莫潇燕在做人方面给大家非常好的示范,她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人可以活的有尊严,可以很高贵。

Q:请您向我们分享关于她的几个小故事

A:

为人处事方面

她因生病休学一年,恢复上学后来到新的班级,因为她早上学了一年,所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大,同学们很尊敬她,称呼她“莫姐”或“莫莫”,当时她们班纪录的大事件中就有一项是“莫莫来了”。

做人非常低调

她得了不治之症,却依旧很平和,总是面带微笑,几乎没见过她生气,也没有痛苦的表情。因为做了手术,她平时走路有些一瘸一拐,但她从不坐电梯,总是一步一步地上楼梯到4层的教室。她并不因为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就接受特殊待遇,仍与健康的学生一样。

学习方面

她平时经常写随笔,其中有一篇题目是“学会坚强”,纪录人生经历和感慨。每次写完她们班同学都传阅,一些同学看完后觉得无法平静,很激动。她用自己的行为思想影响了同学们。

当年的高考状元,在一次升起演讲中讲到了,莫潇燕像阳光一样,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莫潇燕高二时写作文慢,写一篇作文几乎两个小时,担心高考时写不完,于是她在高三一年尽快地适应高考,最终在语文平均分90左右的情况下考了分,全校前几名。当时她获得了“海淀区优秀中学生”的称号,共10名,已经被保送到北大,但依然参加高考,考入北大。正常人能做的事她都做得很好,证明了人的尊严。她的生活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娱乐,但她能把自己的事情做的非常好。

年八月底,赵老师得知莫潇燕同学离去了,她在北大上学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她的性格比较低调,认识的人不多,但认识她的人很多,葬礼那天,北大的学生去了几百个,都发自内心的敬佩她。

姜民老师当时是莫潇燕的班主任,她为莫潇燕写了以篇文章——“笑对人生—莫潇燕同学事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介绍了莫潇燕患病之前的经历:

“布满鲜花的坦途

莫潇燕同学年秋以优异的成绩从初三实验班升入本校高一实验(1)班学习。她自觉努力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积极参加、组织学校的各项活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友善待人,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喜爱。学习中,在附中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在实验班浓厚的学习氛围里,她更有如鱼得水之感:她努力钻研数理知识,在学习和竞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她喜欢写作,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她参加了化学实验小组,经常放学以后还做实验到很晚;她还是生物小组的成员,课余参加了丰富多彩的科研和环保活动;她积极锻炼身体,体育成绩优秀,运动会上尽力为集体贡献力量……高一学年她各科成绩全优,被评为三好学生。所有教她的老师都断言她是“北大、清华的料”,成长的路上布满鲜花和掌声,成功似乎已在不远处向她招手了。”

赵光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篇莫潇燕同学高二时写的作文—“学会坚强”,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世上有很多事都不是如上课、考试一样简单而明确的。医院里,接触了来自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人们。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艰难,让我知道,生活中更多的不是直线。”

“治疗骨肉瘤要用大剂量化疗。化疗带来的痛苦让人相信再也不会有更难的事了。所以我曾猜想,一年的时光,我该变得坚强和成熟。然而并不是经历化疗就可以让人更加勇敢,有时恰恰相反。”

“实实在在地过完这一年,刻骨铭心。自然,我是无权后悔的,那么就认真地收藏和珍惜这段时光。生活是老师,苦难是老师,一切,慢慢体会。”

其实,我们经常路过她,也许不曾注意。这个校园,是她永远无比热爱的,而如今我们就在这里。也许以后驻足,亦或不驻足的时候,都能忆起她那值得我们传承的品质。

莫潇燕高中时期的照片

莫潇燕高中时写的论文

敬请期待银杏时报带来的被遗忘的故事专题的更多故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遗忘的故事系列永远的莫潇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