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动态分析|顶刊深度解读|临床病例剖析
————————————————————————
(本文约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PCWG3评价标准
临床试验实践中的注意点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均年龄的增长,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也在日益升高。由于前列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相当一部分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而经标准治疗方案即雄激素阻断疗法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将进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Castration-ResistantProstateCancer,mCRPC)。目前,国内外有多项针对mCRPC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针对其生物学特性,前列腺癌临床试验工作组(ProstateCancerWorkingGroup,PCWG)在年发布了最新一版疗效评估推荐方案PCWG3,在各项mCRPC临床试验中广为应用。本文结合mCRPC临床试验设计及独立影像评估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梳理了PCWG3评价标准在应用于临床试验实践过程中的注意点。
“
mCRPC受试者需要进行哪些肿瘤影像学评估?
1、体部
mCRPC常见受累部位包括肺、肝、肾上腺、淋巴结等。因此,PCWG3推荐采用胸腹盆增强CT扫描,层厚≤5mm;若存在CT对比剂禁忌,可采用腹部及盆腔MRI,胸部平扫CT。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平扫CT/MRI对mCPRC受试者肝转移灶检出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建议首选增强CT检查,若存在碘对比剂禁忌而无钆对比剂及MR禁忌,建议以增强MRI替代,仅在碘、钆对比剂同时存在禁忌时以平扫检查替代。
(前列腺癌多发肺转移,注意到双肺多发实性结节。图片来源:radiopaedia.org)
另外,对于腹部增强检查(无论CT或MRI),建议采集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多期增强。原因包括:
1)对于肝转移灶,部分受试者合并肝硬化表现,可能存在肝淤血征象,仅以单期增强图像难以鉴别其中转移灶的存在;
2)对于肾上腺转移灶,影像上需与肾上腺良性改变(如腺瘤)相鉴别;通常良性病变动脉期强化后,门脉期及延迟期廓清,可与转移癌区分;
(前列腺癌多发肝转移,注意到肝内多发稍低强化灶,部分呈环形强化;另外,右侧肾上腺内侧支存在一枚稍低强化结节,腺瘤或转移癌待鉴别。图片来源:radiopaedia.org)
2、前列腺/前列腺床
并非所有受试者都需要单独对前列腺或前列腺床进行针对性扫描,若不怀疑受试者存在前列腺残留/复发病灶,或根治术后前列腺床区域存在局部复发,以前述盆腔增强CT/MRI评估即可。但若考虑前列腺或前列腺床存在病灶,PCWG3建议应采用前列腺MRI扫描方案检查,必要时活检进一步明确。
3、中枢神经系统(CNS)
CNS不是前列腺腺癌常见的转移区域,若没有相应临床症状,PCWG3不建议常规对腺癌类型的受试者进行头部扫描。但对于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类型受试者,应在基线进行头增强MRI或CT扫描。
4、骨
骨是mCRP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PCWG3推荐采用锝-99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Diphosphonate,MDP)核素骨显像检查,其高摄取灶反应了骨盐的活跃摄取。对于肋骨、扁骨(如颅骨、骨盆)等符合mCRPC转移特征部位的高摄取灶通常可直接通过骨显像考虑为骨转移灶,而一些关节周围、前肋骨/软骨连接处等生理性改变的高摄取灶,需结合CT/MRI扫描进一步定性。
其他各类影像模态,如使用氟化钠、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胆碱或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MembraneAntigen,PSMA)的PET检查、全身MRI等也可以为骨转移提供相应特异的信息,但这些检查或缺少标准化标准报告体系,或缺少数据验证,并不被PCWG3推荐使用。
“
临床试验中,受试者需间隔多久进行一次肿瘤影像学评估?
不同于年上一版的PCWG2推荐的每12周一次评估频率,PCWG3更新了mCRPC受试者的肿瘤影像学评估间隔,即前24周内每8-9周一次,之后每12周一次。在前期缩短随访时间,有助于发现骨闪烁现象(后详述),同时也有助于准确判断试验终点,避免错过缓解或进展的时机。对于一些获得长期缓解的受试者(临床获益超过2-3年,没有临床或生物标记物进展),可以合理延长影像随访间隔,如每16至24周一次。
“
PCWG3疗效评估原则有哪些需注意的点?
PCWG3对骨外病灶沿用了RECIST1.1框架评价,但有多处针对性建议,并且对不同的试验终点设计有不同的调整。临床试验实践中,骨外病灶评价采用RECIST1.1或PCWG3均可,骨病灶的评价通常以PCWG3体系评价,而PCWG3对骨病灶进展的判定有些特殊,需要予以注意。
以下为PCWG3对骨外病灶评价时对RECIST1.1框架的重要调整:
1
//
由于mCRPC的异质性较高,PCWG3建议每一处位置(site)记录至多5枚病灶,不同器官(淋巴结、肺、肝、肾上腺、CNS)区分记录,而非RECIST1.1限定的每一处器官至多2枚,全身至多5枚;
2
//
若试验以缓解相关事件作为终点(如ORR、DCR等),缓解需要下一次访视确认扫描,不同于RECIST1.1,仅对非随机对照设计要求;同时,在这种场景下,对淋巴结进一步区分为盆腔内及盆腔外淋巴结,即淋巴结为2sites;
3
//
明确定义了淋巴结新病灶,即基线时短径10mm,后续访视短径增大至≥10mm,且较最低点(若基线为最低点,则为基线)增大绝对值≥5mm;对于增大至10-15mm之间的淋巴结,需结合临床鉴别是否为恶性改变。
PCWG3对骨扫描中高摄取灶评价为存在或消失,不会单纯以摄取强度变化判定疾病进展。mCPRC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常出现骨闪烁(BoneFlare)现象,即治疗后首次骨显像较基线有新的高摄取灶出现,但这一现象可能为治疗后的积极反应,而非进展。基于这一现象,PCWG3对骨病灶的进展分为两种情况讨论:
1
//
基线(访视0)+治疗后首次访视(访视1)+治疗后第2次访视(访视2)“0,1,2”访视中,访视1通常出于骨闪烁窗内,出现的新病灶并不总是提示疾病进展。在这种“0,1,2”的场景下,PCWG3对骨病灶的进展判断原则为“2+2”,即:
i.访视1较访视0出现至少2处新骨病灶,且其中至少2处新骨病灶在访视2中持续存在;
ii.访视2较访视1再出现至少2处新骨病灶;
*若条件i与条件ii同时满足,该受试者触发疾病进展,且疾病进展时间为访视1,需要注意,上述条件缺一不可,若:
i.访视1较访视0仅出现1处新骨病灶,或
ii.访视2较访视1仅出现1处新骨病灶,或
iii.访视1较访视0出现的新骨病灶仅有1处在访视2中持续存在
均不会构成疾病进展。同样,仅凭访视1也不能判定受试者疾病进展,即使访视1有大量新骨病灶出现,或访视1因其他原因已超出了骨闪烁窗——这些新骨病灶可能是在闪烁窗内出现并持续存在,不能证明疾病进展。
2
//
基线+治疗后首次访视+……+治疗后第n次访视(访视n)+治疗后第n+1次访视(访视n+1)(n≥2)——即场景(1)中“0,1,2”访视没有触发疾病进展,受试者在骨闪烁窗外,其疾病进展条件为:
访视n较访视1出现至少2处新骨病灶,且其中至少2处新骨病灶在访视n+1中持续存在;
这种情况下,疾病进展时间为访视n。
*这一场景有很多评估者容易出现错判或漏判,常见原因包括:
i.误认为访视i+1还需要再出现2处新骨病灶——访视i+1只需要证实访视i中的至少2处新骨病灶持续存在即可,不需要再有更新的骨病灶出现;
ii.在访视i就判定了疾病进展——无论访视i与访视1间隔了多久,必须有访视i+1证实;
参照访视点选取错误——只要场景(1)的0,1,2访视没有触发疾病进展,后续所有骨扫描访视的参照点均为访视1。
(图片来源:JClinOncol34:-)
上图为PCWG3文献内的参考案例:受试者的访视1(第9周)较访视0(基线)新出现3处高摄取灶(紫圈),在访视2(第17周)持续存在;但访视2较访视1并没有至少2处新骨病灶出现,因此场景(1)的“0,1,2”访视不构成疾病进展。后续所有访视骨扫描的参照点更新为访视1。在访视3(第37周),双侧肋骨、椎体高摄取灶(红圈)较访视1新见(但此时不能仅以访视3触发疾病进展),并在访视4(第49周)中有至少2处持续存在,触发疾病进展,疾病进展时间为访视3。
References
ScherHI,MorrisMJ,StadlerWM,etal.TrialDesignandObjectivesforCastration-ResistantProstateCancer:Updated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