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的手术治疗是在影像、化疗、放疗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所实现的。目前的手术目的是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保留骨肉瘤患者的肢体功能,同时提高生存率。根据MRI影像资料中肿瘤与局部主要组织器官的关系,手术切除主要包括病灶内切除、边缘切除、广泛切除以及根治性切除四种类型。骨肉瘤切除后造成的骨关节缺损重建主要包括生物重建、机械重建和机械-生物复合重建(APC)三种类型。每一种重建方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较为常用的重建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自体骨移植
自体骨主要为带血管或者肌瓣的腓骨,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缝合血管以保证移植骨组织的血运,促进局部骨组织愈合,使患者得以尽早下地活动而避免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该方法临床应用效果满意,骨愈合率高,患肢功能较好。但自体腓骨重建范围和强度有限,在长节段骨肉瘤切除时难以填补缺损,同时存在骨折和取骨部位术后并发症风险。[1]
同种异体骨移植
从骨库中选择与患者所切除的骨段相匹配的异体骨,移植于病变部位,发挥支撑和生物稳定作用,为正常骨组织爬行替代提供支架。但同种异体骨来源有限,且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术后感染和骨不连发生率较高。为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有学者采用异体骨-带血管自体腓骨复合移植技术,效果更为理想。[2]
瘤段灭活再植术
瘤段灭活包括液氮冷冻法、酒精浸泡法、微波灭活法和蒸煮法等。可分为离体灭活和在体灭活两种。瘤段灭活后原位回植,能最大限度与局部骨组织相匹配,节省植骨材料,手术简便,患肢功能外观良好。但瘤段灭活后骨的力学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术后易发断裂。同时由于目前国内瘤段灭活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仍然存在灭活不彻底导致肿瘤细胞残存问题,须引起重视。
肿瘤假体置换术
该方法主要用于侵犯关节的骨肉瘤切除后的重建,使用金属假体进行全关节或半关节置换,以重建关节功能。该技术可以保证术后早期承重活动,关节功能满意,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好。随着假体材料、制备工艺、结构设计和手术技巧的提高,目前已成为主要重建方式。然而,巨型肿瘤金属假体的远期疗效仍然受到争议,其术后感染、假体松动和断裂等发生率仍较高。因此,为获得更长的假体在位率,有必要认真评价患者的年龄、假体类型、局部条件、全身状况和手术技术等关键环节。[3]
图源:[3]
异体骨人工关节复合重建技术(APC)
该方法主要用于累及股骨近端或肱骨近端骨肉瘤患者,将大段异体骨与人工关节假体复合,获得生物和机械稳定及关节功能,同时有利于软组织重建,术后功能满意。但比单纯肿瘤假体置换操作复杂,手术技术要求高,存在异体骨和人工关节假体各自的弊端,临床上医生应根据条件有效选择。
旋转成形术
此方法主要用于儿童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肉瘤,使用踝关节代替膝关节,将膝上截肢变为膝下截肢,术后愈合快、肢体功能良好,对儿童保肢治疗具有一定意义,但此术式主要在国外流行,国人因无法接受其外观而很少使用。[4]
导航辅助肿瘤精确切除与个体化重建技术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以其良好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在骨肿瘤外科治疗中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