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早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肾性贫血患者期待创新药打开治疗困局核酸
TUhjnbcbe - 2021/7/14 13:08:00

核酸、蛋白质谁更“牛”?

一般人都知道,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在发现核酸前,这句话是对的,但当核酸被发现后,应该说最本质的生命物质是核酸,或是把上述的这句话更正为蛋白体是生命的基础。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蛋白体是包括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大分子。

核酸在生命中为什么比蛋白质更重要呢?因为生命的重要性是能自我复制,而核酸就能够自我复制。蛋白质的复制是根据核酸所发出的指令,使氨基酸根据其指定的种类进行合成,然后再按指定的顺序排列成所需要复制的蛋白质。世界上各种有生命的物质都含有蛋白体,蛋白体中有核酸和蛋白质,至今还没有发现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生命。但在有生命的病*研究中,却发现病*以核酸为主体,蛋白质和脂肪以及脂蛋白等只不过充作其外壳,作为与外界环境的界限而已,当它钻入寄生细胞繁殖子代时,把外壳留在细胞外,只有核酸进入细胞内,并使细胞在核酸控制下为其合成子代的病*。这种现象,美国科学家比喻为人和汽车的关系。即把核酸比为人,蛋白质比作汽车,人驾驶汽车到处跑,外表上看,人车一体是有生命运动的东西,而真正的生命是人,汽车只是由人制造的载入的外壳。近来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类病*,是能繁殖子代的有生命物体,其中只有核酸而没蛋白质,可见核酸是真正的生命物质。

因此中国年最新出版的《人体生理学》改变了旧教科书中只提蛋白质是生命基础的缺陷,明确提出:“蛋白质和核酸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在一味追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时,却把最重要的角色——核酸忘却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生命史上的一大遗憾。

没有核酸,就没有蛋白,也就没有生命。

核酸也称多聚核苷酸,是由许多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核苷酸是由含氮的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磷酸三种分子连接而成。碱基与糖通过糖苷键连接成核苷,核苷与磷酸以酯键连接成核苷酸。核苷酸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含氮化合物,是各种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根据核酸所含戊糖的不同,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二种。

1、饮食核酸与免疫‘

从核酸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来看,免疫系统是最敏感也是最直接受影响的系统。年科学家就证实无核酸饮食或低核酸饮食配方饲喂的实验动物,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条件致病菌就可使其感染。无核酸饮食致使T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功能低下,而没有细胞免疫反应的发生,同时影响T细胞依赖的体液免疫的产生;补充核酸营养后可恢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免疫功能。实验表明,核酸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免疫系统生长代谢的必需营养物质。

2、饮食核酸与衰老和内分泌

衰老是机体各组织器官的退行性变化,关于衰老发生机制的学说很多,如自由基学说、免疫学说、内分泌学说、遗传学说等。脂质过氧化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并伴有酶与非酶系统防御功能下降,导致体内自由基浓度升高。代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内过氧化脂质含量高度正相关。饮食核酸能增加血浆单不饱和脂肪酸和co-3、¨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可提高机体对抗自由基的能力。饮食核酸作为使遗传物质活泼代谢的原料,具有极强的抗生物氧化、消除体内自由基和全面增强免疫功能及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因此在延缓衰老方面优势显著。

3、饮食核酸与增殖细胞

饮食中补加核酸有助于肝脏再生和受损伤的小肠恢复功能。有无核酸饮食对比研究证明,一段时期内膳食中如缺乏核酸,将对大鼠肝脏的超微结构及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提示饮食核酸是维持肝脏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必需营养物质。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等也都是代谢较快的增殖细胞系,加之它们中的大多数均无从头合成核酸的能力,因此它们的代谢和功能也都需要充足的核酸营养。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抗癌药物、放疗、化疗等引起的贫血,即缺铁性贫血之外的贫血均需补充核酸营养,以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和血液成分的代谢活力。

4、饮食核酸与癌症

人体每日约有数百万个癌状细胞出现,它们几乎全部被机体的免疫监视系统和核酸、维生素等食物成分,在形成大的癌细胞克隆前排除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致癌因子的作用,增加核酸等防癌因素的作用非常必要。

5、饮食核酸与痴呆等神经障碍

食物核酸提取物对痴呆症状的改善非常令人鼓舞。在大鼠实验中,如给大鼠脑注射RNA合成阻断剂,则所掌握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在5小时后丧失,但如在注射RNA合成阻断剂的同时注射拮抗阻断剂的物质,这种记忆丧失就不发生。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也表明,老年痴呆患者脑内神经纤维变化多的部位,RNA和蛋白质合成显著减少,因此发生记忆障碍。

6、饮食核酸与循环系统

核酸营养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是抑制过氧化脂质的形成,抑制胆固醇的生成,扩张血管,改善血流,纠正心肌代偿不良,促进血管壁再生,抑制血小板凝集i因此核酸被认为对脑血栓、心肌梗死、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症有较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7、饮食核酸与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和运动不足关系密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饮食疗法常常被应用于这类患者。如果在普通的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再加上核酸饮食,将收到更好的效果。其原因:一是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增多,核酸及其代谢产物对其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二是由于核酸的促细胞(包括促胰脏的胰岛素分泌细胞)代谢功能。除此之外,核酸的代谢产物腺苷还有抑制糖的分解作用,使糖在小肠内的吸收减缓。

除上述作用外,饮食核酸还有以下作用:减肥,提高机体对环境变化的耐受力,显著的抗疲劳、增强机体对冷热的抵抗力、促进摄人氧气的利用,促进小鼠生殖系统的发育等。

对于婴儿、迅速成长期的孩子、老年体弱多病、全身感染、外伤手术者、肝功能不全以及白细胞、T细胞、淋巴细胞降低人群等,可以额外补充核酸类物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天膳食中核酸的量不大于2克,扣除食物中的核酸摄入量,每天补充小于1.5克核酸是合适的。

日本工业技术院产业技术融合领域研究所在8月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已开发出了治疗白血病的人造核酸。这种人造核酸就像一把剪刀,可发现引起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并将其剪除。科研小组的成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多比良和诚根据动物实验结果认为,这种人造核酸将来有望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主要药物。

这次研究的对象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MCL),患者的异常遗传因子是由两个正常的遗传因子连接而成的,新开发的人造核酸可以发现这种变异遗传基因并将其切断。科学家过去也发现过能找到特定的遗传因子序列并将其切断的分子,但在切断特定遗传因子序列的同时往往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而新开发出的核酸只在发现异常遗传因子时才被激活,平时则潜伏不动。

科研小组用人体白血病细胞进行了动物实验。他们将可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和不可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分别注射到8只实验鼠的体内。移植后第13周时,不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全部死亡,而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全部存活,证明人造核酸在生物体内十分有效。

科研小组说,此人造核酸的临床应用尚有诸多问题要解决,将来很可能是把患者的骨髓细胞抽出来,经人造核酸处理后,再把正常细胞的骨髓输回患者体内。

核酸在生物体内主要与蛋白质合成核蛋白存在,它既是蛋白质生物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质,又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它们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NA的结构决定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特定结构,并保证这种遗传特性传给下一代。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它们是以DNA为模板而形成的,并且直接参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因此,DNA是RNA的模板,而RNA又是蛋白质的模板。存在于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就是这样由DNA传递给RNA,再传递给蛋白质。通过DNA复制,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正因为有这样的功能,人们把核酸誉为“生命之源”和“生命之本”。

免疫核糖核酸是动物经抗原免疫后,在体外免疫活性细胞经抗原致敏,由免疫活性细胞中提取出来的核糖核酸制品。制备肿瘤免疫核糖核酸所用的抗原是肿瘤特异性或相关抗原。年Alexander等首先报知了应用iRNA治疗动物肿瘤的实验结果;年在纽约召开了免疫核糖核酸专题讨论会。

iRNA存在于淋巴细胞中,分子量约,可从用人肿瘤免疫的羊或其他的动物的脾、淋巴结中提取,亦可从正常人周围血白细胞和脾白细胞中提取。iRNA可使末致敏感的淋巴细胞转异性,且不受动物种属的影响,又不存在输注免疫活性累胞的配形及排异问题,故受到广泛重视。但其可被RNA酶破坏,目前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免疫力尚不够强,特异性已是相对的,所以还需用进一步研究。

iRNA具有大幅度增加致敏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致敏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或通过细胞介导免疫,致肿瘤细胞膜发生改变,使对小分子物质的通透率增高,致肿瘤细胞膜裂解死亡。iRNA进入机体后可产生抗肿瘤特异性IgG抗体,后者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后,再结合肿瘤细胞抗体,进而激活杀伤细胞(K细胞),K细胞与肿瘤细胞以抗体为桥相连,杀伤肿瘤细胞。抗体桥越多,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机会就越多。

主要成分:核糖核酸。

性状:注射液。

功能主治:临床适应证与转移因数相似。目前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如肾癌、肺癌、消化道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和骨肉瘤等的辅助治疗,也曾试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流行性乙脑,可使部分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恢复正常。

1、治肿瘤:用法尚不统一,一般多采用皮下注射或静滴。剂量仍在探索中。皮下注射:多注射于淋巴引流区的皮下,如腋下或腹股沟,可每周注射3~5次,连续2~3个月。静滴:溶于5%葡萄糖液中滴注。

2、治慢性肝炎:每周注射1次,每次1支(正常人周围血白细胞免疫核糖核酸,每支含量3mg;正常人脾血白细胞免疫核糖核酸,每支含量2mg);疗程一般为4~6个月。6个月以上者改为2周注射1次,最长为1年。

确诊尿*症,遭遇肾性贫血,现有药物治疗无效,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27岁的陈祥(化名)不知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医生说,对于促红素治疗无效的肾性贫血患者,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我也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什么结果。我现在感觉自己就像个废人,连自己下楼散步都做不到,一点都帮不了家里。爸妈哥哥每天都担心我,辛苦赚钱来为我续命,家里一天都没开心过。”陈祥的语气中透露着深深的绝望。

陈祥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治疗方法与肾性贫血进行抗争,付出了很大代价,却一无所获。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定期输血成为了目前陈祥唯一的保命方法,而这也可能是威胁他生命健康的一颗定时炸弹……

促红素抵抗无药可医

在陈祥的记忆里,年是东奔西跑四处求医的一年。医院医院,从肾脏科到血液科,他辗转数次,在希望几近破灭的时医院徐丽霞医生,经检验徐医生确诊陈祥为患了肾性贫血。同时还检测出罕见的促红素抵抗。

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徐丽霞博士称:“大部分尿*症患者伴有肾性贫血,会出现面色苍白、食欲下降、心慌、心悸、气喘等症状。如果肾性贫血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贫血症状加剧会出现晕厥,严重地可能导致死亡。目前,肾性贫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注射促红素。然而,促红素对部分患者没有效果,无法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陈祥就属于这部分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促红素抵抗。”

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陈祥被家人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年初工作顺利的陈祥,也完成人生另一件大事,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组成了美满的小家庭。然而,突如其来的厄运彻底击垮了这个原本充满快乐和希望的家庭,陈祥被确诊尿*症,面临的是持续透析,新婚妻子最终选择离开。

在接受透析四个月后,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是,陈祥却陆续出现心慌、心悸、头晕、气喘等症状,整个人看上去异常虚弱。这时的陈祥已然并发了肾性贫血,并且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促红素治疗后,药物对他渐渐无效,陈祥的治疗陷入困境。

陈祥的哥哥陈宇(化名)介绍道:“7月开始,他的脸色就特别苍白,在惠州急诊就诊时血色素只有39g/L,紧急采取输血治疗,住院一个多月。当时使用促红素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效果就不太好了。在肾病科和血液科做了各种检查还是没能确诊,我们只好去广州就医。”

提起这段求医的经历,陈祥对哥哥充满感激。自患病起,陈宇每天骑医院,冒着丢工作的风险仍然风雨无阻地每天陪护弟弟看病。陈祥说:“想到我的哥哥和家人,心里就暖暖的。这股暖流让我不想放弃自己,还想活着。”

输血风险高且不可避免

在确诊为对促红素抵抗的肾性贫血后,为了活着,为了控制贫血,陈祥只能另寻他路。“我试过很多办法,包括化疗药、置换血浆等等,可是贫血根本控制不了。”直到现在,陈祥脖子上因血浆置换留下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记录了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为抗击肾性贫血所承受的痛苦。

目前,陈祥只能通过每周输血两个单位来维持生命,而血浆大部分来源于家人轮番献血,但输血终究只是“缓兵之计”。他说:“刚输完血情况会好很多。但是隔了一天后,心悸、心跳加快等贫血症状就又出来了。心脏不舒服的感觉越来越明显。我即使呆在家里,也会感觉头晕眼花、心跳加快,什么都做不了,真的非常痛苦。”

徐丽霞医生介绍称,输血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还会出现铁色病、溶血反应、传染病、器官功能损伤等。陈祥还需持续接受去铁治疗,以避免因频繁输血造成的铁色病。然而,去铁剂的使用也存在一定隐患。患者一旦接受输血治疗,肝脏和血管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尿*症亦存在一定的炎症状态,去铁剂进入身体后可能会代谢不掉。

除铁色病以外,频繁输血的其他隐患也非常明显且不可避免,徐医生进一步解释道:“首先是血源问题。三四线城市由于献血量有限,血源非常紧张。尽管现在血制品管控严格,血源感染的风险大大下降,但我国是乙肝高发国,有些窗口期病人在献血时检测不出乙肝,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另外一方面,尿*症患者未来有可能接受肾移植手术。反复输血会使得患者机体接触到一些外源性的蛋白并产生排斥,会提高患者移植治疗的难度。”

如今,陈祥只能依靠父亲的全部经济来源和哥哥的积蓄来进行输血、去铁并进治疗。治疗费对于这个惠州的普通家庭来说,早已是不堪重负。年过五旬的父亲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工作赚钱,哥哥膝下有三个孩子需要抚养,家里借钱治病次数多到亲戚都怕……谈及这些,陈祥哽咽了。

然而,他别无选择,只能抓住目前仅存的救命稻草,靠输血维持生命,尽管这意味着他可能会损耗身上的器官、应对频繁出现的各种不适、甚至为日后的换肾手术埋下隐患。

渴望有效治疗方式改善生活困境

尽管日子难上加难,但想到为了自己耗尽心力的家人,陈祥始终坚持着。经历了近四年的疾病折磨,陈祥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撑起自己的生活,减轻家人的负担。他说:“我真的非常希望能尽早出现新的治疗方式,帮我控制贫血,摆脱输血的这些副反应,让我像个正常人一样,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能够赚钱养家。”

陈祥的希望并不遥远。据徐丽霞医生介绍:“与陈祥有着相同境遇的患者即将等来新希望。目前,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肾性贫血的口服药现正处于III期临床研究,并有望在中国率先上市。作为一种全新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创新药将会给肾性贫血患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特别是为促红素抵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生机。同时该药物也避免了促红素带来的血压升高等心血管风险。。我们期待新药能够尽早惠及中国患者,为他们开启一个崭新的生活。”

目前陈祥每一天都等待着新药的出现能带他摆脱疾病缠身的现状,盼望有一天能回归正常的生活、减轻家人的负担。陈祥说:“我活着就是对父母和哥哥最大的安慰。只要活着,就还有一线希望,就有可能在未来过上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这就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原因,所以我不会放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肾性贫血患者期待创新药打开治疗困局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