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早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OCT联合海博APC助力气道肿瘤微创治疗
TUhjnbcbe - 2021/5/15 21:22:00

近日,我院内镜中心联合OCT、海博APC内镜下介入技术,成功治疗一例气管两处鳞状细胞原位癌患者。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29岁。因“咳嗽咳痰伴胸闷1个月”于3周前至外院就诊,行气管镜检查示气管中段及下段近隆突处黏膜隆起,活检病理示气管鳞状细胞原位癌,并于外院接受了气管镜下高频电肿瘤消融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收入胸外科。由于两处病灶分别位于气管中段和下段,范围广,且病理提示为原位癌,经过多学科会诊后,认为目前该患者不适合外科手术,拟给予患者内镜下介入治疗。

在完善术前检查后,于年3月15日在我院内镜中心行海博APC肿瘤消融治疗,并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辅助判断病灶情况。

术中情况

术中检查:气道中段(距声门约4.5cm处)右侧壁见黏膜隆起、长约2.5cm,隆突上2-6根软骨环处右侧壁见黏膜隆起,色均红,OCT观察粘膜厚度。

术中治疗:为了保证一定的消融深度,尽可能将肿瘤完全消融,并且保证治疗的安全,故选用了海博APC,先于黏膜下注水,使病变处黏膜隆起,之后行APC肿瘤消融治疗。术后再次行OCT检查示粘膜厚度较前明显减少。

术后复查:次日给予患者支气管镜复查示气道中段(距声门约4.5cm处)右侧壁及隆突上2-6根软骨环处右侧壁见白色坏死物及黑色焦痂,予以钳夹清理。

图1气管镜示气管中段右侧壁见黏膜隆起(病灶1,左);OCT检查示病灶区域黏膜肿胀、隆起,黏膜下出现黑色暗影(右)图2气管镜示隆突上2-6根软骨环处右侧壁见黏膜隆起(病灶2,左);OCT检查示病灶区域黏膜层可见不规则新生组织,内部密度不均,管壁层次结构消失,无法辨认(右)图3气管肿瘤APC消融后镜下表现(病灶2,左);OCT检查示消融后管腔边缘不平整,手术创面呈高亮影,黏膜表面组织脱落,黏膜隆起消失(右)

病例分析

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长期受纸烟等有害物质的刺激和损伤,首先引致纤毛丧失和基底细胞鳞状化生。这种癌前期不典型增生病变可持续多年,然后演变成为原位癌。原位癌是指黏膜上皮层内细胞全层癌变,但未突破皮肤或黏膜下的基底膜侵犯到周围组织。气管原位癌是一种早期非浸润性癌,及时进行根治,可获得满意的预后。如不进行治疗,则有可能继续发展成鳞癌,侵袭支气管壁及其他组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像技术,它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可得到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呼吸道OCT技术可穿透性观测气道内微结构变化,实时预判活检部位的良恶性,可提升活检阳性率,即时指导活检取样及术中操作。影像效果与病理高度符合,俗称“光学活检”,填补了超声与病理之间的医学影像观测空白领域,与CT、超声、导航等传统及新兴技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气管镜下搭载OCT导管可同时观测腔内组织表层及粘膜下微结构,通过拍摄、录像功能实时记录腔内组织的影像数据,并运用回看功能对粘膜层、平滑肌、软骨等组织的变化进行毫米级别的测量,从而对气道肿胀、狭窄、病灶浸润、肿块及囊肿大小等病变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并可为围术期方案、术中操作、术后随访等阶段提供详尽的病变形态影像诊断数据。氩等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电凝技术,在高频电的激发下惰性气体氩气被离子化成具有导电性的氩等离子,氩等离子体通过传导高频电流的热效应,实现对靶组织干燥、凝固和灭活的作用。当病变组织表面干燥凝固后,导电性能降低,阻抗增加,氩等离子体将自动从阻抗高的地方流向周围阻抗低的组织。因此,APC的凝固范围大且浅表,通过时间、功率设置和距离等参数的调节可将凝固深度控制在3mm左右,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非接触式电凝技术。海博APC是传统APC与水刀技术的整合,首次是用于消化道内,先注水,形成隔离垫,再去消融,从而保护了粘膜下层,目前已在消化介入中成功应用于Barrett食管及结肠等消化道黏膜病变的治疗。海博APC在呼吸介入中应用,理论上可以保护软骨、外膜,减少损伤及疤痕,同时更有效的提高能量消融肿瘤组织,达到根治目的。

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OCT联合海博APC助力气道肿瘤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