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
没有真正的死亡
/02/18
第一次接触向死而生这个观念,是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之美的强烈赞美,让我收到了深深的冲击。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对死亡的态度充满着极度的恐惧,认为死亡即是绝望、无尽的苦痛,死亡意味着永别。但假如人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都是逃避,那么这个活人的世界也将难以为继。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一个名为《人间世》的医学纪录片,以真实近乎残忍的视角,医院里的人间百态。记得特别深刻的是第二季的第一集烟花,讲述的是一群不幸罹患骨肉瘤的可爱孩子们与死亡抗争的故事。不需要任何煽情的手法,导演也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拍摄技巧,仅仅展现的是病房里的最真实的情况。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也想吃零食,也爱玩耍,和我们没什么不同。然而,当病痛发作,他们哭着闹着不想吃药,不想打针,不想手术,不想截肢的时候,惹得观众们无法抑制地泪流。不仅仅是因为怜悯,还有一种恐惧,害怕他们的生命戛然而止,害怕自己有天也遭遇同样的不幸。但是,因为对死亡对病痛的畏惧,我们便活得战战兢兢,畏手畏脚吗?这个时候,我突然联想到了自己的际遇。算算日子,爷爷离我而去已经快九年了。我的爷爷是一个癌症患者,清楚的知道这个事实,已经是很后面的事了。因为他在我面前,几乎没有精神不振的时刻,也没有抱怨过身体的痛苦。我不晓得,那些药物会让他极度痛苦,呕吐,致幻,失去味觉,但我珍惜每一次和他吃饭的机会。看到他脸上总是闪着光的笑容,其实那些都不重要了。他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乐观,也笑着安慰我的奶奶说,我是不怕死的,这日子是赚够了的。每过一段日子,爷爷要去做化疗放疗,期间夹杂几次惊心动魄的手术,每一次,我多多少少也从大人们的反常表现中,看得出来情况不容乐观。我一直在家,等他一次又一次归来,幸运的是,我一次次都等到了。我想,这种,向死而生,反诸求己的态度,也是他把医生所说的还有几个月的寿命活成几年的原因吧。我听说生命有很多奇迹,但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奇迹这两个字承载的是什么。和大多数癌症病人一样,最后爷爷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是我第一次,这么亲近的人,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他躺在灵堂里,面容平静安详。这一次,我没有等到,也再也不会等待了。后来我慢慢发现,亲情这种东西,真的非常微妙,不论你信或不信,某些来自血缘的东西,确实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我想想,骨子里的那些固执和不随时间消弭的孩子气,以及张扬明媚,看重感情,往我父辈上面看看,才觉得,这大概就是血浓于水的力量,我几乎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我具有的这些特质。这样一想,心里总算有了慰藉:人类繁衍生生不息,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毕竟我们度过了一段很好的岁月,毕竟我们有很深的情感,毕竟他是和疾病勇敢斗争过,至少他生病的这几年里,我看到的时候,他的态度都很乐观。我心里,珍惜他的那个部分,依然流着滚烫的血液。再来反观人间世中的这群孩子,他们又何尝不是呢?有个患者的母亲说,在生命的这条路上,他们离死亡注定比我们近,而这群孩子顽强的生命意志,让父母,让医生,让每一个了解这些事情的人感动。很多人说,要是身患绝症,就不治了,去完成自己最后的心愿,走好最后一段路,这固然是一种豁达的态度。但,从我经历过的这些事情看来,其实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做到。站在你身边的——相濡以沫的老伴,儿子女儿甚至可爱的孙子们,你看着他们,不忍倒下也不想倒下,这一辈子,你还有太多的牵挂在世上。而这个时候的你,已经不再畏惧死亡,也彻底明白了,人从一生下来便是朝着死亡的方向行进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你更加珍惜拥有的最后的时间。苦苦挣扎后,你选择了痛苦的治疗方式,但却奇迹般地忍受住了此前无法想象的折磨,因为这一次,你想为了你在乎的和在乎你的人,任性地勇敢下去。即使这条路再往下走,尽头是死亡,真的到了末尾的那天,回过头来看,心中已经不留遗憾。死亡要来,谁又能幸免呢?哪怕我身上可能存在那种变态的癌变基因,这些深沉的担忧,还是等那天到了再说。人活着便是朝着死亡的方向,因此更要坦荡恣意地活,我们的世界很小,都是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未知苦处,不信神佛。愿诸天神佛,善待每个心存善念的人。....................//END//....................文:千秋编:洛新作者简介:千秋万象,永不腐朽。这里是千秋,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文字的佛系女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