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早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第二案颌骨的恶魔
TUhjnbcbe - 2021/4/30 15:00:00

我是刑侦队里一名普通警员,分管的辖区为“头颈部”。

这次接了一个性质恶劣的大案,心情非常复杂。

受害人男性,38岁。目前左侧面部肿胀及麻木。影像学已证实,嫌疑人作案地点为左侧下颌骨的升支及髁突,并提示嫌疑人可能是骨肉瘤或尤文氏肉瘤。这两者都是高度恶性的罪犯。

为了保障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抓捕小组特意和我们约好,在他们将疑犯带回的30分钟内,确定嫌疑人身份信息。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我在前一天仔细查阅了骨肉瘤和尤文氏肉瘤的相关资料。

第二天,同嫌疑人一起被带回来的,还有临近的正常“居民”。这是常规操作,因为罪犯,尤其是恶性,非常容易“策反”附近的居民。但肉眼根本无法分辨。因此,为保障其被一网打尽,包围圈通常大于实际嫌疑人的所在地,“附近居民”的牺牲是非常必要的。

仔细观察一番,嫌疑犯形状比较规则,局部似乎还能看到包膜,一副“良性”的样子。完全剖开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切面灰白色,实性,质地坚韧,局部砂砾感,刀根本下不去。果断放弃了质硬区,选择两块能下刀的地方进行进一步检测。

快速确定嫌犯身份,通常采用一种叫“冰冻”的技术。“冰冻”虽快,但有一些不适宜进行“冰冻”的,最不适宜的就是“硬骨头”的嫌犯。技术组人员咬牙完成了“冰冻”后,我将其放在显微镜下细细观察。

第一眼,和想象中完全不同。镜下局部确实能看到包膜。大面积的梭形细胞,形态细长且一致,长的很“温和”,让我不禁怀疑,难道是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影像看走眼了?再仔细寻找,在边角不起眼的地方,出现了一小片软骨区。此时,领导指着另一个位置叫我看,“你看,这应该是骨基质了”。同样,这个位置看着也很“温和”,骨基质非常纤细,没有任何矿化的征象,经验尚浅的我刚刚把它误认成了玻变的纤维。

“这个嫌疑人,有骨基质,又有软骨,应该能定骨肉瘤了?”我问领导。

“目前看,也考虑不了其他的。把意见告诉他们,之后咱们再进一步鉴定。”领导说到。

果然,通过充分取材、脱钙及石蜡处理,观察到了明显的细胞成骨区,证实了嫌疑人确实为骨肉瘤。

骨肉瘤最常作案地点其实在长骨,在“头颈区”颌骨的比较少。目前,外伤、放疗、既往颌骨疾病甚至是种植牙,都可能给骨肉瘤提供作案机会。长骨区的的受害者,5年生存率不到20%。相比之下,颌骨的案件性质没有那么恶劣,但受害人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50%。此外,受害人的颜面外形会受到重大打击。

这次案件中的骨肉瘤,只有部分区域是典型的恶性形态,其余大面积全为酷似良性的纤维,非常具有迷惑性。这提醒我,以后一定要更加仔细的寻找证据,也要多总结这些反常的案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案颌骨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