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报道
颞下窝A型联合C型径路切除T4期颞骨恶性肿瘤病例摘要:
患者,女,57岁。
主诉:头痛3月,左侧口角歪斜1月。
查体:左侧外耳道术后改变,可见大量血痂及软组织肿块。右侧面神经功能HB-IV级。双侧软腭抬举对称,伸舌无偏斜,双侧声带活动对称。
辅助检查:左耳气导PTA67dBHL,骨导9dBHL。言语识别率%,言语识别阈70dBHL。左侧气导及骨导cVEMP、oVEMP均未引出。甩头试验:左侧后半规管功能测试存在扫视。外院病理:鳞状细胞癌。
术前CT:
术前增强MRI:
本例治疗经过:
全麻成功后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右侧。连接神经监护仪监测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舌下神经。常规消*铺巾。
左侧耳上后大C型切口向下在乳突尖下方进入颈部,向上经耳廓上方向前至发迹边缘。将头皮瓣向前翻起直至耳道,切断外耳道后壁,“BlindSac”技术封闭外耳道。向下暴露胸锁乳突肌及腮腺包膜。将耳后肌骨膜瓣连同颞肌瓣向上翻起,充分暴露乳突颞骨鳞部及颧弓根。在乳突二腹肌附着处切断二腹肌并将二腹肌向前翻起,找到颈鞘。打开颈鞘后暴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第一颈椎横突。
将乳突轮廓化,上至颅中窝底,后至乙状窦后缘,下至颈静脉孔。暴露砧骨短脚,定位面神经垂直段。术中见面神经垂直段被肿瘤侵犯,颅中窝底脑膜亦受累。去除外耳道皮肤、鼓膜、鼓室内容物,磨除外耳道后壁,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至茎乳孔,术中见外耳道及鼓室内均有肿瘤组织,易出血。磨除迷路下骨质,暴露颈静脉孔区,见颈静脉孔区被肿瘤侵犯包绕。于颈部结扎颈内静脉,上部乙状窦远心端以止血纱布于骨壁内压迫阻断血管。磨除枕髁骨质,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切断颈内静脉,拎起颈内静脉远端断端,向上游离至颈静脉孔区。剖开乙状窦下端近颈静脉孔区。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填塞岩下窦开口。小心保护颈静脉内侧壁以保护后组颅神经。去除面神经垂直段周围肿瘤,刺激反应好。充分磨除颞骨鼓部骨质,然后去除茎突。将面神经垂直段及腮腺无张力地向前牵拉、移位。沿颈内动脉垂直段向上分离,见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垂直段,可分离。小心保留动脉壁完整,切除颈内动脉垂直段周围肿瘤。
磨去外耳道前壁,切除颞颌关节囊后方肿瘤,见关节囊被推向前方。电钻于颧弓两端磨断颧弓,完整取下保留。彻底暴露中颅窝底,见中颅窝底广泛骨质破坏,脑膜受累,用等离子射频刀清理硬脑膜表面肿瘤组织,硬脑膜保留完整未穿破。打开颞颌关节囊,去除关节盘,暴露下颌关节髁状突,用电钻磨断髁状突。用Fisch侧颅底牵开器撑开暴露髁状突与颅中窝之间术野,暴露下颌骨内侧肿瘤组织,予以切除。
向前磨除咽鼓管及关节窝的骨质,暴露脑膜中动脉,电凝并剪断。前方暴露下颌神经,予以切断。切除颞下窝及翼腭窝区域的肿瘤。沿颈内动脉垂直段上端向上向前磨除骨质至颈内动脉水平段,保护动脉并清理周围肿瘤组织。颈内动脉垂直段及膝部前方及内侧亦可见大量肿瘤组织,分离并切除肿瘤直至鼻咽部外侧。
分离暴露腮腺内面神经各分支,切除腮腺浅叶,面神经各分支保留完整。缝合封闭咽鼓管软骨段,复位颧弓并用钛板固定,口腔修复膜覆盖面神经腮腺内分支表面。
至此,肿瘤近全切除,面神经、颈内动脉、硬脑膜、内听道保留完整。冲洗术腔后,取腹部脂肪填塞术腔,头部、颈部皮瓣复位后分层缝合,局部加压包扎。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0ml,输红细胞悬液ml。术毕带管入外科ICU。
文献回顾及讨论
颞骨恶性肿瘤最主要的起始部位为外耳道,极少数原发于中耳或乳突。外耳道癌是发生于外耳道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为鳞状上皮癌。肿瘤早期局限于外耳道,晚期向上可侵犯硬脑膜甚至侵及颅内脑组织,向内、向后可侵犯内耳、面神经、乙状窦等结构,向下可侵犯外耳道底壁、茎乳孔、乳突尖,甚至累及颈静脉球、颈静脉孔区血管和神经。常用的分期是Pittsburgh分期,T1:肿瘤局限于外耳道,没有骨质侵犯和软组织浸润。T2:肿瘤局限于外耳道,骨质侵犯但没有突破外耳道,软组织侵犯未超过0.5cm。T3:肿瘤破坏外耳道骨质并侵犯中耳腔或乳突,患者可表现为面神经麻痹,软组织侵犯不大于0.5cm。T4:肿瘤侵犯到耳蜗,岩尖,中耳内侧壁,颈动脉管,颈静脉孔或脑膜,软组织侵犯大于0.5cm。本病例中患者肿瘤组织已经突破颞骨并累及周围结构,属于T4晚期肿瘤。
颞下窝径路系列是由UgoFisch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在侧颅底手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使手术范围能到达整个侧颅底区域,包括颞下窝、岩尖、岩斜区和鼻咽旁。经过数十年侧颅底外科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手术径路的选择不再固定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病变的性质及范围灵活运用、联合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有良好的手术视野,以达到保证患者安全、彻底切除病变、尽量保留功能的目的。本例患者恶性肿瘤病变范围广,向下方侵及颈静脉孔区、颈内动脉旁,向内侧侵犯岩斜区及鼻咽旁,向前侵犯颞下窝、翼腭窝,单一的手术径路无法实现肿瘤的彻底暴露及切除。因此,我们选择了改良的颞下窝A型及C型联合径路。采用无张力的面神经前移技术,最大程度保留患者面神经功能。肿瘤近全切除,达到了预期的手术效果。
专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