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早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国成功自主研发3D打印骨盆假体
TUhjnbcbe - 2025/7/21 9:28:00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姬薇年2月,医院骨肿瘤科郭卫教授团队研发的“GPS通用骨盆环重建系统”技术在北京成功实现转化。郭卫教授表示:“3D打印技术的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超高难度的骨肿瘤手术,让我们有底气挑战之前不可能触及的手术‘禁区’。”

骨肿瘤是整个肿瘤家族里少见的一类,一般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前者的发病率在我国约为2~3/10万人口,仅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5%~1%。原发性骨肿瘤有上百种之多,其中以骨肉瘤最多,约占35%。而转移性骨肿瘤发病率是原发性骨肿瘤的30~40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恶性骨肿瘤患者最终几乎都要面临截肢这一惨痛结局。骨盆肿瘤手术是许多外科医生不敢碰触的“禁区”。特别是骶骨肿瘤的切除手术,被国外同行称为“不可切除的手术”。郭卫教授说,尽管骨盆肿瘤发病率不高,但由于盆腔内脏器多、血管丰富,术中出血汹涌,处理起来非常困难。“过去,在手术室走廊看过去,如果哪间有血出来,那肯定是在做骨盆肿瘤。”

多年来,郭卫教授开创了诸多手术术式,将手术时间从48小时下降到了4个小时,使骨盆骶骨肿瘤手术得以规模化开展。

不仅如此,郭卫教授团队还将腹主动脉球囊应用到了骨盆骶骨手术中,低位阻断腹主动脉,使得术中出血从ml大幅降低到ml。

十几年来,郭卫教授在手术台上勇扫“雷区”,带领团队探索创新,为余例患者成功地保留了肢体功能,让更多患者有尊严的活着。“医院都说要截肢,是郭主任给了我们最后一道光亮”;“切了半个骨盆,您看我现在走得多好,上楼、下楼、跑步,啥也不耽误。”患者乃至同行都将郭卫教授称为骨肿瘤手术“第一刀”。

“我天生爱钻研,喜欢做科研。”面对骨盆肿瘤患者,在手术术式不断优化实现“保命”的同时,郭卫教授一直探索如何“保腿”“保功能”。

年起,郭卫教授便带领团队开始探索使用组合式人工半骨盆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郭卫教授团队设计的组配式的人工半骨盆假体,使恶性骨盆肿瘤患者,能够和正常人一样有尊严地站立行走。

年,他们设计研发了经腰骶椎固定半骨盆假体,用于骨盆I+II+IV区的切除后功能重建。该方法被认为是国际上该部位切除最好的功能重建方式,被称为“北京方案”。

多年来,郭卫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设计和创新了多种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方法,在国际上首创“高渗盐水灭活肿瘤骨回植”的功能重建技术,首先提出恶性肿瘤累及骨盆不同区域的规范化切除和功能重建策略,实现了30余项外科技术创新,取得11项国家专利。

年,他凭借“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年开始,一向对新技术相当敏锐的郭卫教授察觉到,3D打印技术在骨科应用上的潜力。“置入人工假体,需要各种各样形状的‘骨骼’,以前用都是标准化的形状,而3D打印可以打印出任何形状,并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打印假体内部结构,例如为了适合骨长入,我们需要一定孔径的内部结构。”当时,经过深入调研,郭卫教授相信,他想要的人工假体,3D打印能实现。

于是,郭卫教授团队开始与爱康医疗集团合作研发基于3D打印技术的人工骨盆假体。年,“3D打印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GloblePelvicSystem,简称GPS)设计完成。

据郭卫教授介绍,这是为进一步改善年设计研发用于重建骨盆肿瘤保肢手术的“人工半骨盆假体”,以进一步优化半骨盆假体的力学设计,增加了假体的骨长入功能,并通过研究发现,假体能与患者自体骨完美融合。迄今为止,这一假体的临床使用余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大大降低。

年,他们在英国骨科杂志BoneJointJournal(BJJ)发表了国际第一篇3D打印钛合金半骨盆假体重建骨盆功能的文章,并在国际上首次在人体上发现3D打印金属骨小梁结构与自体骨完美融合的证据。

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TheJournalofBoneJointSurgery(JBJS)报道郭卫教授团队研发的3D打印假体的临床应用情况。

如今,多年的坚持与努力有了结果。年2月,郭卫教授团队与爱康医疗集团正式签约“GPS通用骨盆环重建系统”技术转化项目,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骨盆肿瘤人工假体的目标,打破了进口产品垄断,降低了群众医疗支出。同时,GPS通用骨盆环重建系统的成功市场化,也为大学、科研机构的成果向企业及社会转化提供了重要范本。

在郭卫教授带领下,该团队积极促进了多项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他们设计使用的半关节假体、保留骨骺的半限制型肿瘤假体、组配式半骨盆假体等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推动产业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成功自主研发3D打印骨盆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