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是幸福的,通过手机就可以知晓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或悲或喜,至少笔者是这么觉得的。笔者第一款手机到手时都已经是功能机大放光彩的时代,那时候屏幕也都换成了彩色屏幕,虽然分辨率和尺寸与现在相比都显得太过寒碜了,但有了色彩有了网络,手机中的一切都显得鲜活了起来。
但是像我们的上一辈,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就没有我们这样多彩的青春生活了。抛开80/90年代的天价大哥大不说,毕竟那时候万元户都已经是能让邻里羡慕不已的不菲资产,花两倍于此的钱去买一个大哥大,除了真正的土豪没人愿意干这事儿。即使是其它形式的通讯工具,动辄也是数千元,那时候也只有小富既贵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当然,那时候的“手机”也没办法上网,所有的一切都定格在“通信”这一基础的功能上。如果要简单地定义手机,那便是能够具备移动通讯功能的设备,在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设备可以有很多,比如寻呼机。它与手机自然沾不上边,然而在当时却是很多无力承担手机,却又有着一些迫切的通信需求的人的折中选择。
寻呼机象征着财富的90年代
而说起寻呼机,当年摩托罗拉可谓是如日中天。现在的年轻人对当时摩托罗拉的现象级热度没有太大的印象,但实际上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手机便是由摩托罗拉设计生产,在年以前,都可以说是摩托罗拉的鼎盛时代。
在寻呼机盛行的年代,摩托罗拉也是当时的霸主。寻呼机也叫做BP机、传呼机、呼机等等,是一种只能单向接收有限信息的接收器。两个人要完成通话,之中还需要经过“寻呼台”的中转才可。寻呼机在年正式进入中国,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顶峰。数据显示,年我国的寻呼机用户达到万,位列世界第一。
别看寻呼机这么小小的一块,售价可是相当不菲,如果直接把金额数值放到现在,买一台安卓旗舰也绰绰有余,更别说再算上通货膨胀了,至少可以买下今年的三台全新的水果机。同当时的“大哥大”一起就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腰别BP机,手捧大哥大,是那时候令人艳羡不已的形象写照。
是的,BP机大部分时候都是別在腰间的,当然也有用金属链固定的类型。比如笔者手中的这款经典的摩托罗拉BRAVO数字寻呼机,上面的铁链到现在还可以使用。可惜没有穿上一身松松垮垮的西服,如果还能去做一个中分发型,一个经典的90年代港剧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摩托罗拉BRAVO数字寻呼机曾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机身竖向和文字单排置顶的造型显得比较简约,长条形的屏幕位于寻呼机的顶侧,能够显示呼叫人的电话号码,还能显示部分字母信息,不过没有办法显示中文。当时很多人都习惯在寻呼机机身上贴上数字代码对照表,比如“”代表请回电,“”代表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事实证明“喊”并不是21世纪现代人的专利。
但是数字寻呼机毕竟能够展示的内容还是太少了,随着国内如波导等企业开始进入寻呼机市场,摩托罗拉也与国内的企业合作研发出了第一款汉字寻呼机,使得寻呼的信息量增大了不少,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摩托罗拉“大汉显”寻呼机。与同系列比如LX32这类寻呼机相比,大汉显寻呼机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它的显示屏幕很大,很直接,但是很实用。
汉字寻呼机的好处在于,使用者通过寻呼台向被寻呼人发送文字信息,而不用让被呼人通过固定电话进行回复,在大哥大难以普及的年代,汉字寻呼机对于国人而言无疑具备更高的沟通效率。当然,更高的效率也伴随着更高的价格,汉字寻呼机上市初期价格就令人“虎躯一震”,即使在临近千禧年的时候,汉字寻呼机的手机依然是居高不下。
年前的5年:寻呼机最后的辉煌
随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功能手机开始成为主要的通信工具,不需要守着寻呼机来获取那一点“可怜”的信息。但是在-年这几年间,寻呼机也并没有退出移动通信市场。当时寻呼机最后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网络和基站信号限制,不得不使用寻呼机作为主要通信工具的人群。
另一种主要是特殊需求的人群。比如一些老派富商使用寻呼机就不怕有骚扰电话;一些大型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使用寻呼机可以通过内部系统快速发起呼叫,还有“群呼”功能,在医院这样的企业单位比较实用。
寻呼机的热潮,智能手机难以再现
寻呼机作为第一代普及的个人通信工具,现在虽然都难以活在年轻人的记忆中,但是对于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而言,还是有一些习惯仍然延续到了今天。
像范晓萱《数字恋爱》中描述出的寻呼机文化一样:都是都是我想你,是我爱你,是要kissing。用数字来代表一些短语直到今天仍然被现代年轻人所采用,并且随着现代造词运动的深入,数字也有了更多的表现能力。
而如今的智能手机,已经很难再现当时寻呼机的文化塑造,因为智能手机没有太过强烈的行为习惯养成。当我们现在回想起寻呼机的时候,我们的耳边总会想起那一声清脆的“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