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早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在最后的时光里,让孩子与死神讲和
TUhjnbcbe - 2025/5/9 16:28:00

“我不动!我最勇敢!”

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的病房内,年仅2岁的白血病患者佳佳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尽管静脉穿刺的疼痛已经让孩子小脸涨得通红,但他始终紧握着小手保持身体不动。

每年,我国都有大量儿童因患有血液肿瘤等疾病无法被治愈。当所有治疗方案都无法挽留幼小的生命时,能够为孩子减轻痛苦,并提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照料以提高生命质量的临终关怀在此时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不少年轻家长对于癌症疼痛和临终关怀缺乏认识,相关医疗体系建设不完善等,接受临终关怀的孩子少之又少。

让孩子与死神“讲和”

今年父亲节,患有脑瘤的4岁女童小鱼儿在父母的怀抱中安静地离开了人世。进入临终关怀病区前,小鱼儿曾经历了两次开颅手术、14次化疗、平均每月一次腰穿,几百次扎手指和打针。在第三次复发转移后,医疗专家不建议孩子继续化疗。

生命的最后时刻,小鱼儿的父母选择让孩子转到临终关怀病区。在这里,医护人员给了孩子最精心的护理,并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心愿,病床周围摆满了各种她喜欢的玩具。在医生的帮助下,小鱼儿缓解了疼痛,还坐着小推车下楼采了树叶。告别那天,尽管小鱼儿已进入昏迷状态,但在医生的提醒下,小鱼儿的妈妈一直蹲在病床前,紧紧握住孩子的小手,轻轻给孩子说话:“小鱼儿,小鱼儿,你飞走吧。”

“孩子太小,对死亡没有概念,但会对分离产生恐惧。父母的声音能让孩子有安全感。而听力是人最后消失的感官功能,小鱼儿一定听得见。”小鱼儿的主治医生、医院疼痛科主任周宁说,“进入舒缓病区往往意味着失去了治愈的希望。此时过度治疗只会增加痛苦,医生和护士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为孩子缓解疼痛,让孩子能够在舒适的状态下走完人生。”

儿童临终关怀有时还会出现爱的奇迹。在湖南长沙的蝴蝶之家儿童舒缓护理中心,8岁的小海因为恢复得当,也许很快就能重返正常生活。3岁时,小海因患有可能导致脑瘫等疾病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被遗弃,是蝴蝶之家收容了他。

这家由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与英国慈善基金会共同建立的慈善机构,主要接收福利院14岁以下预期生命在6个月以内的重症儿童。每个孩子至少配备了4位护理“妈妈”,医疗主管会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安排按摩康复和游戏,还有厨师专门为孩子制作不同种类的食物。

“存活率达到了45%。”蝴蝶之家管理人员郭永英告诉半月谈记者,不少原本只有6个月生命的儿童突破了生命极限,医院、康复机构继续治疗。截至目前,有22名儿童成功好转并被收养,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目前,社会上对于儿童的医院,还有专门针对儿童临终关怀的家庭上门随访志愿者服务以及针对孩子和家长的哀伤辅导等服务。

与安乐死不同,临终关怀更像是在和死神讲和。”周宁说,通常癌症到了最后阶段大多都是“疼死”的。人在疼痛状态下,精神状态很差,抵抗力会逐步下降。为病患解决了疼痛问题后,随着饮食、睡眠质量的提高,原来的恶性循环被遏制,让患者认为活得有希望,面对死亡或分离就不再那么痛苦。

公益组织“爱心小家”的志愿者来医院白血病病房,带去孩子们盼望的“六一”儿童节心愿礼物,帮孩子们实现小心愿白禹摄

临终关怀体系刚刚起步

不幸被查出骨肉瘤后,10岁的甜甜被父母带到日本和欧洲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国外医生建议家长为甜甜寻找医院。他们到过北京,又来到了上海。然而,在这个拥有张专业安宁疗护病床、张居家病床,5年累计服务临终患者2.87万人次,以“上海安宁疗护模式”开创我国临终关怀先河的城市里,甜甜的父母却被告知“没床位了”。

在我国,与庞大需求不相适应的,是儿童临终关怀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3万至4万名儿童肿瘤患者。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血病、淋巴瘤和实体肿瘤。

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平均每1小时,就有4名儿童被诊断为恶性肿瘤疾病。以白血病为例,尽管随着医学的进步,80%的白血病儿童可被治愈,但仍有近20%的孩子无法治愈。”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周翾说。

最终,甜甜的父母找到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这是中国唯一设置临医院。然而,从医院安宁病房建立至今,只接纳了22位临终儿童。在每年收治的例至例患癌儿童中,没有治愈希望的占到近例。无法回家又住不进病房的孩子,医院附近的招待所里过世。

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告诉记者,过去10年,中国临终关怀服务主要集中于成人和老人,很少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最后的时光里,让孩子与死神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