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你们求助,因为我特别信任你们。”今年上半年,一名外籍人士向上海市民服务热线求助。他接到一通电话,称其为朋友代收的物品被海关扣留,需要在24小时内缴纳美元的罚款,否则会受到牵连,缴款时间逼近,这名外籍人士很是焦虑。话务员邓艳华感到不对劲,将诉求立刻转接到海关部门,并安抚对方不要担心。经查明,这名外籍人士接到的是一通诈骗电话。虚惊一场后,听筒那边传来热情四溢的感谢。
每天,有大量这样的电话打进“”。借由一通通电话,大量的上海市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表达了心里的诉求,解决了面临的困境。也正因此,年“”共受理.8万个诉求,有许多是上海市民专程打来的感谢电话。
电话的这一端,是市民服务热线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下简称“市热线办党支部”)带领着全体“热线人”,以党建引领业务,7x24小时传民声达民意,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20名党员衔接数万名“热线人”
邓艳华年从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成为一名外语座席的话务员。十多年来,从每天接到个位数的电话,到现在数十个电话,邓艳华直观地感受到“热线人”群体的壮大。去年,一名匈牙利籍人士来上海经商,不慎丢失护照、银行卡。在食宿问题难以维系之际,她与市民政局工作人员通过语音三方连线,指引该名外籍人士到所在地附近的救助站。现在,“”与市外办、团市委、上外等达成了紧密的合作,更可提供多达18种外语服务。
外语专席正在处理电话反映件。
热线办的同志常用“队伍小、协同多、责任大”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因为支部20名党员,需要连接带领着多人的话务员队伍和全市几万人的分中心、分平台、各承办单位的工作力量,来为上海市民提供服务。依托这支队伍,“”在全市拓展出细密的“毛细血管”,与各级城运中心和职能部门建立更为紧密、直接的工作衔接,对各类事项进行集成化、协同化闭环处置。
近年来,市热线办党支部强化支部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业务提质增效,带领着全上海的“热线人”科学谋划创新发展,不断对热线的功能转型升级。
今年5月,新开通的手语视频服务新功能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