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物语:你的潜力超乎你的想象,别把自己锁在笼子里。
01自我设限,是职场危机之源
前几天,一个朋友打电话向我哭诉,说她被公司裁员了。我这个朋友原来在一家大公司做行*专员,已经做了七八年。她曾一脸幸福地对我说,这份工作挺稳定、收入不错,她感到很知足了。但是如今,电话那头的她却慌张无措:“我现在都36岁了,除了这个也没有别的能力,我该怎么办呢?”
我安慰了她几句,内心也跟着戚戚然:朋友工作一直很努力很认真,她遭遇如此局面,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我无法说,是社会的原因、经济的原因、年龄的原因,因为一样的大环境下,毕竟还有很多人,职场得意,事业有成。而当我从朋友个人身上找原因时,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过去的这些年,她过得太“知足”了。
我们总说,人应该知足常乐,但这个词用在生活中尚可,用在职场,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职场就是竞技场,不进则退,你“知足”了,不再有更多的企图心,更大的目标,不再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那就把自己给限制住了。
自我设限,是职场危机之源,这其中包括目标设限和能力设限。首先,我们普通人在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时,总是很善于自我设限。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大人们谈到我的未来,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个女孩子,不用求什么大富大贵,只要找个稳稳当当的工作,能赚钱养活自己就行了。”
听上去很美好,轻松工作,没有负担。但身处职场,我有一点很深的感触:舒服,就意味着危险。没有哪家公司会让你呆到退休,就算是体制内,也不是人人都端着铁饭碗。一味求稳,总有一天,会有大麻烦。
罗伯特·贝劳特说:“我们无法达成目标,并不是因为受到了阻挠,而是因为我们明确了达成低目标的道路。”给自己设立的目标过低,就无法激发出我们自身的潜力和能力,这不但会让我们面临职业危机,也必然会令我们进步缓慢,甚至错失大好机遇。
比如我自己。因为喜欢写作,早在三四年前,我就开始写自媒体。那时候,已经有人通过自媒体暴红暴富,但我的想法是:这只是个业余爱好而已。因为没什么目标,我的文章写得断断续续,开了账号几年,粉丝也没积累多少,结果就这么错过了最好的红利期。
直到一年前,我才开始有了认真写自媒体的想法,还通过写作,认识了一些自媒体领域的“大咖”。我发现,那些做得最好的创作者,都是很有企图心的人。早在起步之时,他们就给自己定下了超高的目标,比如一年涨粉多少万,年收入达到多少。高目标之下,他们特别勤奋,特别有拼劲儿,而且会积极研究平台的各种规则,琢磨快速增长的方法。结果人家的成长速度是我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那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最终也都达到了。
很多时候,当同样起点的人,短时间内就把我们远远甩在身后时,我们会酸酸地说,我没人家那么好的运气,也没人家那么努力。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从一开始,你就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企图心,做得毫无压力,那自然也不会有别人那样强大的动力和坚持力。
目标设限往往伴随着能力设限,就是我们很喜欢在能力方面否定自己。我经常在文章的评论区看到有人说,你的文章好是好,但我情商不够,智商太低,肯定做不到,或者说,我这人没毅力,肯定改变不了。这些都是典型的自我设限——还没开始行动,就已经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行”的标签。
自我设限的人,潜意识里会藏着很多“隐含假设”,比如,“女孩子脑瓜没男孩灵活,只能学文科。”“我只能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别的什么也不会做。”“我这个人比较内向,适应不了竞争太激烈的工作。”如此等等。这是一种由过去经历、习惯形成的典型的固化思维,会牢牢绊住你的脚步,严重阻碍你的发展。
事实上,只要稍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你就会发现:知识可以学习,性格可以完善,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好的职业生涯,我们必须打破“自我设限”,充分相信自己,确立更远大的目标,并且用对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它实现。
02四个方法,打破“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我们在自己的内心和观念里人为设下的障碍,不是说打破就能打破的。加里·凯勒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恐大症”。他说,一提到“大”,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艰难、复杂和耗时。我们害怕因追求巨大的成功而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对自己的能力保持怀疑,我们害怕付出,害怕失败,宁愿选择待在舒适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恐大症”患者,而其消极影响显而易见——如果你恐惧巨大的成功,你就会回避它,或故意懈怠下来。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固步自封,畏首畏尾,失去一个又一个进步和成功的机会。
要克服这种症状,打破自我设限,我们需要一些科学的方法。其中第一个方法,就是“质疑法”,主要包括3步:
第一步,拿出纸和笔,按照“我想做XXX,但是因为XXX我做不到”的句式,分别写下3个你想要实现的愿望或希望达成的目标。第二步,分析证据。针对你做不到的原因,问自己:有什么证据表明我无法掌控?有什么证据表明这个因素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个因素会一直影响我?如果没有这种观念,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比如,你可以问自己,有什么证据表明,学了会计就永远不能再学别的专业?有什么证据表明我一生都会受这个专业影响?如果我能突破专业限制,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问,你就会发现,只要你有学习能力,突破你给自己设定的限制其实并不难。第三步,改写。将前面写的“但是因为XXX我做不到”变成“我能做到”。比如,把“我永远成不了优秀的CEO,因为我没有信心”,改成“我有信心,我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CEO”。
土耳其有句古老的谚语:“每个人的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当你相信自己将成为一个卓越的人,你做出改变的速度会超乎自己的想象。只要突破自我限制,每个人都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二个方法,是大胆设想。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关于慈禧太后的老电影,名字已经忘了,但有一个片断印象深刻:一众参加选秀的女孩初入皇宫,大家都被皇宫的宏大威严吓得低头不语,只有年轻的慈禧,眼中闪过新奇兴奋的光彩,她的内心独白是:“总有一天,我要做这里的主人。”
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道理没错:先大胆设想,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知识分享领域的大牛,咨询费高达一天20万的“猫叔”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经常强调一点:“不管进入哪个新领域,我都有一个基本准则:只做第一,绝不做第二。”他还说,“如果你想做富人,那么就先让自己像个富人。”
我们的生活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大胆设想,不要害怕。假如你是一个刚入职场的实习生,你可以想象自己参加董事会的场景;假如你是一个工资微薄的职场小白,也可以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商业大亨。一个很实用的方法是: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处,你都要双倍下注。如果你的目标是10,那么就要问自己:我怎样才能达到20?如果你的目标是20,就问自己:我怎样才能达到40?
第三个方法,是勇敢地拥抱变化。
很多人在定义自己的工作时,是用自己的技能和特长来界定的,就是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对其他的事抱有排斥态度。比如别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做内容的,写新闻、写广告,写自媒体。别人说,你做自媒体,光写好稿子不行啊,你还得懂运营才行。而我心里想的是,我只要做好内容就行了,学那么多做什么?
但这是不对的。《能力陷阱》这本书告诉我们,你要尽可能多做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才能够看到更大的目标。有时候光是凭空想象,我们是看不了多远的,因为不亲身去做的话,我们对更大的领域,对自己的能力都是缺乏了解的。
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大胆设想是必要的,但如果你真的还没想好,那不妨先行动,边做边想,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一定要努力做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
有些人很讨厌工作上的变化,比如一个技师,领导让他带团队,他觉得很烦,但他不知道的是,生活中发生的变动,正是重塑自己的好机会。我们要学会抓住这样的机会。
第四个方法,是多向“牛人”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要把你的眼光局限在周围的小圈子里,要多看看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都在干什么,向最厉害的人学习。
猫叔说过一个词,叫“享受碾压”,他本人已经相当厉害,却很希望遇到更强的人来“碾压”自己,有一段时间没遭到碾压,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无论取得什么成绩,都别急着沾沾自喜,而是要用更强者来时刻鞭策自己。
03“大”与“小”相结合,目标才会实现
突破了自我设限,有了高目标,我们就要努力去实现它,要有实实在在的落地计划。你的目标可以足够大,但分解到每一天的计划要足够小,小到你不费太多力气就可以做到。把“大目标“和”小计划”完美结合起来,这就是成功之道。
把大目标落实到具体计划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倒推法”。就是确立好你的长期目标后,一步步往回考虑,倒推出你现在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这有点儿像俄罗斯套娃,此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藏在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中,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藏在这周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中,这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藏在本月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中……
在用“倒推法”做计划时,你可以这样思考:为了长期目标,我未来5年应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了5年目标,我今年应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了今天的目标,我现在应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这是一种思维宏观、行事微观的思考方法。你还要把自己的回答写下来,因为研究显示,那些把目标计划写出来的人,比不写的人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高39.5%。
有时候,比起树立远大的目标,更难的是如何开始。不止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他们也很想像我一样进行写作,但是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总是迈不出这第一步。我很了解这种心理,有愿望,但怕失败,怕自己能力不足,怕付出而无所得。其实不必想那么多,只要你确定,写作这件事是你的目标,是对的方向,就别管其他,先用倒推法,找到你现在应该做什么,然后开始行动就是了。
如果你还是信心不足,那么可以更进一步,把计划分解成更小的“微习惯”。就是把任务分解到足够小,小到看上去没有任何难度。比如,一天做1个俯卧撑,一天读20页书,一天写50个字等等。
“微习惯”这个概念是斯蒂芬·盖斯提出的,并且已经成功帮助了无数人。应用这个方法,你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内心的抵触感会大大减轻,会很容易迈出第一步;而且因为你几乎不会失败,热情就不会受挫,每天的小成功会带来长久的坚持。
斯蒂芬·盖斯指出,利用微习惯做事,你会收获巨大的惊喜。首先,在完成你的微目标之后,你很可能会继续完成“额外环节”,这会给你带来愉快的成就感,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加速进步;第二,即使你没有超额完成微目标,也可以收获惯性,一个接一个的小成就积累起来,最终带来的影响是惊人的。
其实,打破“自我设限”的方法,归结起来就是简单的四个字:敢想、肯干。有少数成功者,天生就具备这样的特质,但对于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安放在舒适区的我们来说,要做到这四个字,还是需要一番刻意训练。这种训练是必须的,因为职场从不相信弱者的眼泪,我们只能一往无前。要记住:无论何时,都不许轻易说,我只能这样了,我无能为力了,不管怎样,你的身上依然蕴藏着无限的力量,正等着你去发现。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广告策划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的有用干货文,帮你越变越好,收获幸福,实现人生弯道超车。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