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全名叫《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是台湾作家张德芬创作的一本以小说为体裁,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书籍。
主要讲述名校毕业的女白领若菱在遭遇了生活的起伏,对生活不满与怀疑的她,偶尔遇到个一个老人,通过两人的对话,借此来表达对人生课题与智慧的理解。
《遇见未知的自己》发表于年,半年内销量3万册,位于台湾三大畅销排行榜前三名,并于年获得当当网畅销书籍第一名。
那么,接下来我将用“自我概念”深度解读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若菱所遇到的一切,探讨生活的意义。
01、“我是谁”,若菱在是“本我”。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自我概念的概念,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遇见未知的自己》整本书充斥着心理鸡汤的味道,更是有涉及很多枯燥难懂的心理学,空虚的内容让初读者一头雾水。事实上,它是一本都市女性若菱在自我成长的书籍,讲述了一个对人生不满意、浑身都是负能量的女性,在老人的帮助下,找回自己而走向新生的故事。
所谓“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
若菱在没遇到了老人时,在此之前,她的人生是有着一团糟的“本我”:和老公志明十年的婚姻,两人越来越冷淡,甚至到了无话可说的样子,两人还觉得是理所当然,导致老公最终的出轨;在公司里,都郁郁不得志,甚至还被最好的同事朋友陈玉梅抢了自己的功劳;而若菱本人则是对于这一切,都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整天抱怨,对自己的人生一头雾水。
通过在若菱的生活状态,不少读者就有着感同身受,自己的生活、婚姻、工作就如若菱那般看似都不如意,在选择妥协后,就有着强烈的负能量:抱怨、颓废、不思进取的心,甚至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人长期处于困难无法克服环境时,内心就会产生“我不行了、我尽力”等等自我放弃与安慰的理由,这就是著名“习得性无助”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年提出“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情绪战胜了理智。
人的大脑分为理智模块与情绪模块,平常都是理智压抑着情绪,才有理性做事;但随着不良情绪的累积,一直被压抑的情绪模块也就会反扑理智模块,做出冲动、悲观的行为。
纵观这种“习得性无助”心理,我们就能惊恐发现每个人都存在这种心理,理智随时被情绪反扑带动。当生活的挫折不断时,时常就会在深夜感叹或买醉。人在最初遇到困难,都会想着克服,只是长期的无法克服,就会产生焦虑感,于是就会觉得对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丧失信心,不想求助更不会反抗了。换句话说,习得性无助会使遇到挫折的人,陷入一种轻易放弃的恶性循环的人生态度。
我在初读若菱这个人时,觉得同情之时,更多的是为她的人生态度感动可悲。若菱是一个有着“习得性无助”心理的人,她的生活总是随波逐流,不愿意面对太多,因无力反抗,甚至不止一次次有了想死的念头。
直到若菱因借用电话时,无意间而遇到一个神秘老人。两人的初次见面,老人就向她提问了一个高深莫测的问题:“我是谁?”
若菱说了自己的名字、工作、个人经历的身份认可、灵*等等答案,都没能得到老人的满意,直到他说:
“我告诉你这些是要帮助你认清楚一些事实,因为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这就是若菱生活中的本我,盲目追求眼前的一切,在欲望与利益中迷失了自己。接下来的小说发展是围绕着若菱眼前婚姻、生活、工作的困境,表达人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
《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过老人之口,深刻写入了作者张德芬的个人思维、心理学、自我幻想,以及那些高深莫测存在于人体的秘密。
02、是先接纳所遇到的每个人或事,那么别人也会接纳我们,这就是勇于面对“超我”。
所谓的“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老人在和若菱讲解那些知识时,不止一次次提到“身份认可”,叫若菱去尝试接受身边的人,很多时候只是她以为而已。比如她觉得婆婆很难相处,在一次回婆家时,她一改以往的形象,去主动帮忙与微笑对待,一向冷漠的婆婆竟然会在他们离开时,叫其慢一点,其中就有她的“胜肽”在作祟,总是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
张德芬通过老人之口讲述“胜肽”的概念:胜肽大脑感受到情绪而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在分散到每个细胞的感受器里,久而久之就会胜肽就会让感受器有饥饿感。比如长久没生气,就会因此有生理需求而发脾气。
这个概念阐述了深刻的反面能量,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身份,那任何情形就有可能对身体或心灵产生伤害,长时间下来就会在生活中失去“本我”。
那么胜肽最大的作用,让我们的大脑过滤了真实的世界,把任何事都当成自己长期的情绪状态,看不清“本我”的样子。
举个例子来说,就拿《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来说,她的生活处处是悲伤的,都有着“林黛玉葬花”之事,她的大脑已经过滤掉了真实的世界,更像是失去了“本我”,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无法自拔。
不仅如此,人在生活总会有“牺牲”的精神,为了服从整体而牺牲个人,但它又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起着一定的冲突。当外界要求自我行为完全道德化,就会和本我相对立,最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在每个身份所需要的一定程度“牺牲”,它会让我们被自己所欺骗。
所以,书中特别提出“眼见不一定是实,脑子也会骗人”的超前观点:我们总以大脑所提出的想法所控制,在根据眼前的一切做出错误的判断,却不知大脑也会骗人,也会误导我们。
生活之中存在一定的误导,准确来说是“偏见”,当我们对别人形成偏见时,或是长期对一个人有着很深的偏见,那么对方做什么都是徒劳的,我们的大脑第一时间就会发出这个人以往的品格和偏见,让我们无视那人真心想要去改变,会被大脑的惯性思维所引导。
《哪咤之魔童降世》里的申公豹说过:“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那么,就先去接纳所遇到的每个人或事,他们的出现是为了见证我们的成长。不能一味牺牲自己,而去过度妥协牺牲自己,过滤出大脑发出的偏见信息,慢慢与外界格格不入,甚至是人格的丧失,活在别人的眼里。
若菱跨出的第一步是“接纳”,接纳家人,甚至是接纳工作背叛她的陈玉梅与婚姻出轨的老公志明行为,接纳后才会“放下”。
当我们真正能接纳生活与自己时,那么“本我”、“超我”就会慢慢合二为一,不在表里不一,不会被欲望冲突头脑,也不会去妥协牺牲自己,保持住人格,从而进一步找到在生活和理想中真实的“自我”。
03、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在中和解自己,并找到“自我”。
所谓的“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在读完整本《遇见未知的自己》后,更多觉得是一场属于若菱克服眼前困难,慢慢找回真实自我的旅途。
当一个人出来社会后,随着岁月、经历、自我思想转变,逐渐也就失去了自己真实的样子,这也是每个人必须走过去的生活。就如文章所说的“从来没有吃过冰激凌的人,你对他再怎么样描述冰激凌的滋味都没有用,是不是?但是,如果他亲自尝了一口,那么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结局很意味深长,若菱在经历了婚姻的背叛、工作的失业,最终是老人的离开。但她还是没能好好用到老人教的那些看似简单又很难的方法,就算是老人推荐各种名人很难摆脱目前的困境,因为她难以和解自己与放下自己。
但每个人要放下自己,是真的很难的事,外界、内心、欲望,甚至如书中交代的“潜意识”,都会让我们的“真我”逐渐迷失了自己。但细细想来,这就是生活。它从没主动约束过我们,只是我们自己约束了自己。在我看来,生活最好救赎方法是和解自己,然后慢慢找回最初的“真我。”
葛优、乔杉领衔主演的电影《两只老虎》,是一部关于探讨救赎自我的电影,最终两人都和解自己的故事。
张成功是个对生活丧失信心的富商,除了有钱外,什么都没有。本来想要自杀的他却被缺钱、想要成为有钱人的余凯旋绑架了。张凯旋本想向张成功索要万,可张成功要给他万,前提条件是帮他完成三个心愿,分别是有对爱人,友人与亲人的亏欠。
最终,张成功那三个愿望在余凯旋的帮助下,得以实现,在救赎自己的同时,也是和解自己与身边的人,开始了更好的人生。而绑匪余凯旋也在张成功的引导下,良知被再一次唤醒,使自己得到救赎,和解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了解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
我们每个内心所存在的自我,它才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也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但是,轻浮气躁的当代人,往往是用逃避的最消极态度,去面对生活,导致本我、超我、自我相互对立、矛盾、混乱不堪。就如《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若菱在没遇到老人时,一直以逃避的态度面对一团糟的生活和工作,然而在她要成功时,却悄然而去。
很多人包括我,一开始以为这个老人指的是作者张德芬本人,随着深读下去,才发现老人的身份就是我们自己本人。
因为神秘身份的他不断帮助着若菱,知晓女主人公若菱内心和生活的一切,这是为何呢?那最好的答案就是我们自己。因为那么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就一定是自己。那么,就是一次自己与自己的交流与解决,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去和解自己,慢慢找回真实的自我。
但不管如何,我们的本我、超我,最终也会整合到真我。就如人到了晚年,他们是无欲无求也不强求自己,反而进去了最初的美好生活,是安静祥和的状态去迎接剩余不多的岁月。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时,去对抗“本我、超我”,但最先要做的的是和解自己,找到“自我”才会遇到更好的未来。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很多人所推崇的书籍,包括女星*。读起来更是一本有着深度的鸡汤文,读起来很是苦涩无味,但书中充斥着自我想象出来的类似心理学的小说,细细品味才能发现这些看似空洞的文字,讲述的是生活中的自我救赎,最先是和解心自己。
人生的迷茫,是我们没能看到“自我”,也就遇不到未知的自己。
但这就是生活,每一步都为在自己的成长努力着,愿岁月安好,可以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