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早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035元一条多家电商平台个人信息被公开
TUhjnbcbe - 2023/4/8 9:16: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http://nb.ifeng.com/a/20180619/6664841_0.shtml

李铁的个人信息泄露了。

李铁从事数据安全保护工作近10年,尤为看重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近日,他告诉央广网记者,今年6月的一天,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直接说出他在某电商平台的订单信息,并称货品质量有问题,需要提供银行卡号,以便赔偿。

李铁说,出于职业敏感,他的第一反应是个人信息被泄露了。此前他确实在这家电商平台购买过上述物品,当他试图询问更多信息时,对方立即挂断了电话。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除这家电商平台外,多家知名电商平台均有数据在网上公开叫卖,这些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姓名、电话、地址、商品名称和快递单号等。有卖家自称每条个人信息0.35元,条起卖,如果购买量大,最低可打五折。记者从卖家处购买了数千条数据,随机对近条个人数据进行了电话求证,证实被售卖的个人信息中名字、电话、住址等准确无误。

互联网数据信息泄露不仅带来不厌其烦的营销电话,还牵涉到商业平台之间的利益竞争,甚至导致电信诈骗等犯罪现象,诸如年震惊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

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简称《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五周年。《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对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所负有的法定义务包括: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严厉打击数据黑市交易,营造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从严管控非必要采集数据行为,依法依规打击黑市数据交易、大数据杀熟等数据滥用行为。

严厉打击之下,还是有人铤而走险。几千元可买到上万条数据,一条黑色产业链正潜伏在社会的隐秘角落中。

一条数据0.35元

某电商平台个人信息遭泄露,包括姓名、手机号码、家庭地址等信息(央广网发)

隔三岔五,卖家许飞就会在QQ群发布一条“出料”信息。

“出料”是这个地下交易的“黑话”,它代表“数据”。消息发出不久,群内一些成员就来询问是什么类别的数据,他回复“私聊”后,这群人便消失在聊天群中。申请好友通过验证后,一旦有人买数据时犹豫不决,他就很快把人拉黑。

记者以买家身份加上了卖家许飞的QQ。“你要多少条?这些数据你先打电话核实。”许飞发来一个文档,称这是截取短信的信息,短信显示“某人、某时购买的物品已经发货”。

他自称还出售多家知名电商平台的个人信息,“一条数据0.35元,条信息起卖。”购买者不仅可以指定平台,还可指定日期,但最新数据也是两天前的数据,而非实时数据。

记者向许飞购买多家电商平台的个人数据,发来的每份数据文档中的信息条数从几十个到上千个不等,订单的商品有母婴用品、衣服、酒水、生活用品等多种类别。

其中,两份名为某电商平台“纸尿裤”和“母婴”的文件,共有数百条网购订单数据信息。信息包括所购买的商品品名、数量、价格、交易时间、订单号,以及收货人电话、姓名、地址,快递公司和快递单号等,其中地址详至门牌号。甚至,部分订单显示“未发货”“已发货”“孕妇不能走太远路”等备注信息。

某电商平台个人信息遭泄露,含大量母婴类订单信息(央广网发)

为验证上述数据信息的真实性,记者随机拨打近名用户电话求证,证实被售卖者的名字、电话、住址等信息无误。

“假的数据,我敢卖给你?”许飞再三催促记者尽快核实,“你放心,这些数据都可以对上号。”

许飞介绍,他和其他人合伙开了一家工作室,每天产量3万条左右,而他自己也偷偷生产数据,但量少,每月不到1万条。假如客户多,数据又不够,他只能从工作室拿,而自己只能拿一点提成,“挣得并不多”。

见记者犹豫不决,他不断劝说:“数据效果好的话,趁月底你多弄点数据,可以打五折,1万条数据只要元。你要是想倒手卖,再把价格加上去。”

许飞还发来一份名为“银行交易短信劫持样本”的文档。该文档包含国内各大银行名称、姓名、手机号码、属地、时间、储户实时到账的短信提示等信息。“这是银行内部流出的数据,我们渠道很多,你信了吧?”他说。

另一售卖者也表示,自己售卖的数据以母婴类为主,还有专门的宝妈平台和电视购物个人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从平台一手渠道“拿货”,保证精准,并称如果价格能够接受,“身份证都能给你洗出来”。

许飞从不用支付宝、

1
查看完整版本: 035元一条多家电商平台个人信息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