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纪录片《人间世》里,编导形容人生就像在打扑克牌,如果不足够幸运,总会抓到几张烂牌。对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应届毕业生邓雯(曾用名:邓雯雯)来说,17年前,他曾经抽到过一张烂牌,不过,在社会、父母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手烂牌最终被打成好牌。从命悬一线到翩翩少年骨肉瘤,恶性程度高,临床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年,对年仅8岁的邓雯来说,罹患骨肉瘤,绝对是抽中了命运的下下签。为了治病,爸妈带着他从老家江西来到上海,欠了20多万的医疗费,还是没有抵挡住病魔的二度复发,此时,截肢成为保住生命的唯一办法。“做噩梦脚没了,我吓一跳。”摄像机镜头记录下当年一家人的绝望和无助,“高位截肢”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手术之后,邓雯又经历了漫长的化疗和艰难的康复道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基本的运动和坐都无法完成。医院做了截肢手术以后,父母带着邓雯留在上海看病,前后喝了7年中药,一边调理身体,一边又让孩子回到学校。截肢手术1年后,邓雯学会了单腿骑自行车。11年后的年,邓雯考入东华大学,在校期间成绩优秀,获得东华大学学习优秀奖。年初夏,邓雯即将从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财务专业毕业。尽管春招遇到了特殊的疫情,但通过教育部平台和学校就业平台提供的线上求职信息,成绩优秀、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事务所实习以及丰富志愿者经历的邓雯,还是接连获得了不少面试机会。虽然到了终面这一环,由于邓雯身体情况比较特殊,失去了不少offer的机会,但是在经历了8个月的辗转求职路后,终于在刚过去的5月末,接到了沪上著名企业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财务岗位打来的电话。逆行路上,父母教会两件事邓雯的老家在江西,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母都是农民工,来到上海以后,带孩子治病的同时,打过零工,开过小店,终日为生活而奔忙。当人们还在讨论有没有必要早教的时候,邓雯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癌症、截瘫、欠债,哪一个词都足以把人压垮。但邓雯不仅在身体上得到康复,还在学业上不甘落后,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一张张奖状,见证着他的每一步成长,直到和班上的上海同学一样,叩开高等学府的大门。年邓雯考入大学之际,当年报道过邓雯一家不幸遭遇的上海教育电视台,在《寻找》栏目中对邓雯的近况进行了追踪报道,还邀请他和母亲来到节目现场。有嘉宾当场点评,邓雯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在邓雯的眼里,父母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教会他两件事。01感恩的心
还记得几个月前感动全网的“落日余晖”照片吗?来自上海的27岁援鄂医疗队医生推着87岁罹患新冠肺炎的武汉老人,两人在去做CT的途中邂逅了久违的夕阳,正好被志愿者抓拍下这动人一幕。
如今,印有这张照片的巨幅海医院门诊大楼的外墙上,上面写着:人间值得,我们一起拼搏。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人间值得吗?邓雯的答案是肯定的。17年前,邓雯的病情由《新民晚报》首先曝出,又经过上海教育电视台的采访报道以后,被人们知晓,众多好心人向他伸出了援手。当时电视节目刚播完20分钟,一个妈妈就冲到病房抱着我哭,说孩子太可怜了,当场把元钱塞到枕头下面;一对上海老夫妇,女儿刚刚因为癌症而离世,留下外孙女,小名也叫雯雯,夫妇俩特地送来女儿来不及用的灵芝孢子粉;菜市场摆摊的师傅,看到我总是来买鸽子,了解到是为了给孩子补身体,坚决不肯收钱,前前后后一共免费提供了20只鸽子和只鸡蛋……对于受到的每一笔捐助,邓雯妈妈都仔细地记录在本子上,很多人没有名字,而是用了描述性的表达,比如,50多岁戴眼镜的阿姨、86路终点站吴阿姨、一个7岁男孩一年的零花钱(元)、做医疗器械的小姑娘(元)。“当时邓雯小,我也没和他讲,但是那个账本我一直留着,就想让他知道,一开始你是什么样子的,别人怎么帮助你的,要做一个温暖他人的人,要不然我们对不起我们的生命。”因为自己曾经承受过的苦难,更因为父母从小灌输的感恩教育,进入大学以后,邓雯努力回报社会,累计志愿者服务工时达到小时。其中,邓雯最常参加的志愿者活动是残联组织的为残疾人家庭子女辅导课业的项目,出于感同身受的体会,他知道这些人是最需要帮助的。每个周末,风雨无阻,邓雯都会准时出现在新泾镇“彩虹桥志愿者项目”中;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汗水总会打湿他的衣襟。几年的付出,让他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也得到了新泾镇团委的肯定。同时,平日里邓雯一旦得知有家庭需要帮助,就会主动去联系贡献自己的力量。闵行区外来打工人员何先生一家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邓雯每次都要换乘几路轨道交通,花上4个小时的往返时间为他的孩子补习功课;天阶社区组织的志愿者项目缺辅导老师,邓雯得知后立马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务工人员子弟辅导课业;在东华的校园中,他还时常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同学们维修电脑,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他“最忙的维修小哥”。年寒假,邓雯通过竞选成为支教团的一员,奔赴安徽安庆山区,抵达太湖县百里镇东口小学担任支教老师,在寒冬里为孩子们授课。旅途跋涉,乘火车转汽车;山路崎岖,雪天路滑;生活起居,山寒地冻……对于拄拐的邓雯来说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但是因为心中的爱和责任,他坚持下来,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年5月,邓雯热心公益的事迹,被提名为年度上海市教卫工作*委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件好人好事之一。02把自己当正常人截肢手术后的第二年,邓雯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一家人到胶州路上开店,对着9级台阶,邓雯坚持要自己走上去,当时他的身体还没有复原,一站起来就浑身冒汗,硬是拄着爸爸用木板做的拐杖,一次次摔得鼻青脸肿。“爸爸妈妈是最把我当成正常人的两个人,从小时候没有放弃我,到大了以后始终鼓励我,该有的生活,支持我去做。”病好以后,邓雯回到学校,和同龄孩子一起上学读书,而他还需要经历的必修一课,是如何面对旁人异样的目光,更好地融入新的群体。他至今记得,病愈后第一次返校,站在教室门口不敢进去,班主任老师非常平静地把他领进教室,安排了一个普通的位子,没有多说什么,如常开展教学。把自己当成正常人,是爸妈的期望,也是邓雯对自己的要求。因为高位截肢的缘故,邓雯常年腰肌劳损,连续坐两个小时就会腰疼,非常辛苦。为期三个月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他成为小组长,虽然长途出差对他来说有些困难,但是他却把办公室的各类凭证处理、核算等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工作之余还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工作。“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信念,不仅支撑着邓雯克服了身体上的不便,还重新建立起人生的自信,走出疾病的阴霾,和同龄人一起站在阳光下,拥抱生活。智慧又慈悲地回应生活,是家长最应该给孩子上的一节课“我看到你的笑容,觉得这个笑容,都不是现在很多四肢健全的孩子一定会拥有的,是什么能够让你做到,那么自信和阳光?”《寻找》节目中,主持人问邓雯。“因为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再这么沮丧下去,痛苦就实在太多了,我觉得没有必要承担那么多痛苦,开心一点是更好的。”邓雯回答。这些年,每次遇到媒体上报道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人们总喜欢用开朗、乐观、阳光等词汇来为主人公贴标签。但实际上,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回看5年小邓雯生病时的视频,那个时候,仅仅8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人间冷暖,“哭了一上午”,“不见人”,“一句话不说”。“现在就希望你们能找到那些也有伤病的小孩子,能给他信心,没有信心什么事也是没用的。”这是邓雯妈妈当年在镜头前的哭诉。邓雯经历过的苦难和日后表现出的坚强,让我联想到近段时间以来,不时耳闻的青少年自杀、弑母、弑父的案例。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当事人所处的境遇,哪一个不比当年的邓雯好,为什么邓雯勇于承受的生命之重,他们却没有勇气去面对,而是要选择如此极端而惨烈的方式去解决?“他身体残缺了,我一定要他的内心更加的健康,非常的健康。”邓雯妈妈的文化程度不高,也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经济条件,但她却把信任自己、慷慨感恩的种子,埋进了病弱孩子的心里,这股力量引领着他,智慧又慈悲地回应生活中的磨难。相比之下,在精英教育的氛围下,有的人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但世界不是你父母,不可能围绕你来旋转,哭闹得不到你想要的一切;也有人面对由此带来的焦虑和沮丧,无法觉察到生活中微小的美好和愉悦,报以会心一笑。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每个人都面临着空前的压力,由此,人们热烈地议论着培养孩子怎么样的能力,可以让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或许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教会孩子,在任何境遇中,保持岿然不动?生活是按照本来面目呈现的,我也相信,所有的乐观、开朗、阳光都是后天修来的。因此,我更愿意用罗曼·罗兰的那句话来赞扬邓雯: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文中图片来源:东华大学、上海教育电视台“帮女郎《寻找》”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