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又称对比剂,contrastmedia)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这些制品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形成的对比用某些器械显示图像。造影剂可分为两大类,原子量高、比重大的高密度造影剂和原子量低、比重小的低密度造影剂。常用的高密度造影剂有硫酸钡和碘制剂。如X线观察常用的碘制剂、硫酸钡等。造影剂是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主要用于血管、体腔的显示。自年美国用50%的碘化钠成功地作了第一例股动脉造影以来,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一样,造影剂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氢气作为造影剂,或许有非常多的优点,当然这种造影剂作为血管造影,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造影问题,或许是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当然这个造影真正是用氢气的影像特征显示组织酸碱性,如果进行改造,则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用温度控制氢气释放,则能在更广泛意义上用于造影。气体造影在超声中有更强的对比度。当然CT核磁共振也一样有比较强的对比度。气体由于扩散性能强,容易随着血流移动,作为血管造影有其独特优点。做材料和影像的学者,可以开辟一个气体造影新领域,氢气一定会成为医学影像的最辉煌的明星。目前大多数CT造影剂(包括临床常用的碘剂),在CT扫描过程中均呈现高密度值,一般定义为CT正造影剂。然而遗憾的是,CT正造影剂不适用于精准检测成骨型骨肉瘤等具有高密度值的疾病;这是因为在CT扫描过程中,成骨型骨肉瘤中CT正造影剂与其附近的骨组织均产生类似的高CT值,导致CT影像难以区分骨肉瘤和骨组织。因此,传统观念认为,增强CT影像模式不适于精准诊断骨肉瘤。然而,在临床的肺部CT检测中,经常会发现肺部中充盈的气体与周围肋骨形成巨大CT值对比差异的现象;受启发于这一临床现象,科学家们设想,可否利用低CT密度值的气体类似物作为CT造影剂,特异性降低骨肉瘤的CT值,显著增大骨组织与骨肉瘤之间的对比度,进一步实现骨肉瘤的精准诊断。基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步文博教授联合医院放射科姚振威教授、南京医科医院放射科方向明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型纳米CT负造影剂的概念,实现了骨肉瘤的精准影像诊断。该新型CT负造影剂(HMSNABPEG),是由表面修饰聚乙二醇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装载氨硼烷的纳米球组成。该CT负造影剂到达肿瘤部位后,氨硼烷分子可以特异性响应肿瘤酸性微环境释放H2,显著降低骨肉瘤的CT值,与周围骨组织的高CT值形成巨大的对比差异,进而实现骨肉瘤的精准检测。该工作系统研究了CT负造影剂在不同pH水溶液中,释放H2的能力以及CT成像效果。荷瘤鼠的CT检测结果显示,与临床常用的CT正造影剂碘海醇相比,CT负造影剂可以显著降低骨肉瘤的CT值,增加骨肉瘤与周围骨组织的对比度,最终实现骨肉瘤的精准检测。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纳米CT负造影剂不但拓宽了CT影像模式用于精准检测高密度值类型疾病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使得利用CT负造影剂检测无腔实体肿瘤成为可能。这类纳米CT负造影剂为重大恶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鉴别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审稿专家的一致认可,并推荐快速发表于高水平学术期刊AdvancedScience。论文第一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孟宪福(导师:步文博),共同第一作者为医院张华博士(导师:姚振威);论文通讯作者为步文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姚振威教授(医院)和方向明教授(南京医科医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