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西安的郭先生称,自己去联通营业厅花2千元买了个靓号,几个月来却频繁遭到陌生人的骚扰。经常会有人半夜打电话过来,说要取衣服。郭先生用这个靓号给别人打电话,显示竟是一个干洗店的号码。郭先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于是去营业厅准备注销此号。没想到营业员告诉郭先生,该靓号在签约时,签署的协议是20年的,如果现在注销需要承担两万多元违约金。郭先生称自己当时确实签署了一份两年的合同,但是从没签过20年的协议,注销要先交2万违约金,他无法接受。郭先生多次给客服打电话,寻求解决办法,最终的处理结果是,给郭先生缴纳元话费当做补偿,让郭先生继续使用号码。郭先生拒绝了这个和解方案,多次沟通无果后,他投诉至工信部,得到的结果却是建议自己到法院诉讼。无独有偶,宁夏的梁先生,购买了靓号后才发现,自己稀里糊涂签署了霸王条款。梁先生使用的号码尾号是,签了三年的合约,办理了每月消费元的电话套餐。几个月后,梁先生想要变更套餐,却被营业员告知,这个号码无论是否变更套餐,都有最低消费限制,每个月必须要元的养号费。梁先生对这条协议并不知情,不愿意支付费用。在多次协商无果后,梁先生一纸诉状,把涉事通信公司告上了法庭。希望法院判决保底消费协议无效,但被法院驳回了起诉。根据《电信网号码资源管理办法》的明文规定,禁止运营商向用户收取选号费。也就是说,运营商不能从靓号销售中获取额外的利益,但是很多运营商打起了擦边球。出售时不能获利,就通过其他途径谋取利益,比如梁先生遇到的情况,运营商通过每月的保底消费协议,要求客户强制消费。通信公司经营靓号,不仅是一种留住客户的手段,也是其盈利的手段之一。很多人认为靓号收费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很多靓号在出售的时候,都会附加购买协议、使用期限,或者每月最低消费金额。通信公司通过这种手段把客户和号码长期绑定在一起,达到留住顾客的目的,如果顾客中途想要注销号码,就有可能遇到和郭先生一样的问题,需要交纳巨额违约金。中国人对数字一直比较敏感,觉得数字和运势相关。结婚、举办丧礼会请专人看日子,车牌号如果有吉利的数字,会受到更多车主的抢购注册。手机号码作为通讯联系的记录,基本是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东西。在很多商业人士眼里,手机号是另一张个人名片。因为有需求,所以即使附加了各种服务,只要是靓号,就会有人争相抢购。国人对数字的敏感和重视,算是一种传统。在合理范围内无伤大雅,但是如果为了一串数字,就听信销售商对靓号作用的夸大宣传,为了所谓的面子和迷信,花费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签订一系列霸王条款,被迫把自己和一个手机号码绑定在一起,我们不就成了被割的韭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