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早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度解析美国畅销小说时间之舞一个女人 [复制链接]

1#

每一个小女孩都曾幻想过自己长大后的生活,要嫁什么样的人、生几个孩子、要不要养一条狗,在薇拉11岁的时候,她的梦想是:

她要嫁一个在大家庭里长大的男人,他的大家庭和和美美的。他跟全家人都能友好相处——像薇拉爸爸那样友善随和,他们全家人都喜欢薇拉,视她如家人。她想要六个孩子,八个也行,一半男孩,一半女孩,跟许多堂亲、表亲一起长大。

等到61岁的时候,再回忆11岁时的自己,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美国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AnnTyler)在《时间之舞》(ClockDance)这本小说里描写了一位女人从11岁到61岁的人生历程。本书出版以后,获得《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人物》《华尔街日报》《奥普拉杂志》等知名媒体争相报道,接连登上各大畅销榜:《纽约时报》畅销书,《今日美国》年度好书,《奥普拉》年度最佳书籍,巴诺书店季度选书……

《时间之舞》作者安·泰勒

《时间之舞》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够引发读者的如此共鸣?

在小说中,作者截取了年、年、年和年四个年份,对应薇拉11岁、21岁、41岁和61岁的四段经历。安·泰勒非常巧妙地将薇拉的一生浓缩到一个故事里,她用了三分之一篇幅带读者概览了薇拉的11岁、21岁和41岁,然后用剩下的三分之二篇幅描写61岁的薇拉的“冒险之旅”。

11岁的薇拉正在面对母亲的“突然失踪”,这显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母亲失踪的两天里,薇拉经历了诸多的情绪变化,面对妹妹、面对父亲、面对同学,她的性格在这一个过程中初现端倪。

21岁的薇拉正在上大学,结交了一位帅气的学长,正趁着男友毕业之际带他回家见父母,在回家的机场被求婚,她在学业与婚姻之间犹豫,父母强烈反对婚姻,反而让她下定了决心。

41岁的薇拉正被迫陪丈夫参加丈夫商业合作伙伴的泳池派对,在高速路上两人因小儿子的问题发生争执,丈夫在情绪愤怒的状态下超车而发生车祸,当场死亡,薇拉经历丧夫之痛。

前三段人生,我们只能窥见一小段生活片段,在这些片段足够具有代表性,让我们得以想象一个性格隐忍、牺牲自我的女性形象。

这个形象到了61岁时更甚。

61岁的薇拉再婚了,两个儿子都已成人,并离开家乡过自己的生活。突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破了她的平静也许带些沉闷的生活,她的大儿子的前女友的邻居打电话请她帮忙去照顾孩子。事件的发生很具有戏剧性,她的大儿子肖恩曾经与单亲妈妈丹尼丝交往过,后来分手;丹尼丝在街上偶然中枪,医院,导致她9岁的女儿谢莉儿无人照看,好心的邻居在帮忙照看了一天之后”无法忍受“,于是误打误撞在电话本上找到了“肖恩妈妈”薇拉的电话,请她飞来照顾孩子。

这个正常人不会搭理的电话,却让薇拉几乎瞬间下定了决心,她要赴这场陌生人的约。

她的第二任丈夫彼得不放心薇拉一个人出行,执意同行;但抵达之后便开始催促薇拉返程。

薇拉与谢莉儿一见如故,薇拉似乎在谢莉儿身上见到了年少时的自己,“总是很谨慎,好像老练的成年人寄寓在了小姑娘的身体中”。薇拉陪着谢莉儿做饭、遛狗、看电视剧,在遛狗途中认识了这条街上的很多人,他们中有中年单身职场女性、有丧妻的医生、有同性恋、有相依为命的兄弟,似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在丹尼丝家里进进出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薇拉在照顾谢莉儿和丹尼丝的过程中逐渐唤醒了内心的某种东西,她开始不断推迟回家的时间,从丹尼丝出院、到拆石膏、再到她能独立驾车,不耐烦的彼得早已一个人飞回家,而薇拉依然在丹尼丝家里扮演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她甚至还帮忙调节邻居家的关系,大家都把她当成了这条街上的人。

初初看时,也许会有读者觉得作者写得过于平淡和细碎,有点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笔下的女性,但心理活动没有那么细腻;又有点像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笔下那个倔强的叫欧维的老头和叫布里特-玛丽的63岁老太太,但故事跨度更长、表达的主题更偏向家庭而非个体。

实际上,安·泰勒最擅长的便是家庭与婚姻这个主题,她曾说,婚姻“就像灾难片里的地震,人们猛地聚在一起,暴露出真实的个性。家庭生活更是如此,几乎不可逃避,所以给小说家提供了非常好的仿真菜肴。”因而,在她笔下,总是能呈现出平凡生活中值得落笔和着眼之处。

在《时间之舞》的腰封上,编辑选择的推荐语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会被外界和时间怎样塑造?又怎样自我重塑?”但我的第一感受更认同《人物》杂志的评价:“这个震撼人生的故事颂扬了自我发现的乐趣,揭示了家庭的真义:家庭需要我们自己去定义。”

01原生家庭塑造了女人的性格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曾在《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分析原生家庭的影响,有毒的家庭必然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即使我们对自己的成长经验很满意,但总会多多少少对自己或原生家庭有不满意的地方。无意之间我们会期盼与足以带给自己新的人格特质、经验与关系的人结合。在建立自己的家庭时,我们希望能解决某些存在于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借着选择配偶,我们希望完成心理上的完整。”

薇拉的原生家庭幸福吗?从她小时候的愿望可以看出,在原生家庭中,她对随和友善的父亲很满意,但对于无法预测的妈妈则敬而远之,她甚至曾经向自己保证,绝不要成为像妈妈那样的人。

从小说中的部分描写可以推测,薇拉的妈妈很可能罹患双相情感障碍,在她病发的时候,她会表现出很多不理智甚至伤害孩子的行为:

妈妈会冲他(爸爸)大吼、跺脚,或给薇拉一记耳光(多么耻辱的心痛经历,被打耳光——在旁人看来还是挺吓人的),她还会抓着伊莱恩拼命摇晃,当她像破布娃娃一样,然后妈妈用双手扯自己的头发,松开后,脑袋两侧都乱蓬蓬的。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她就已经离开颤震的房子,扬长而去。

而爸爸的表现呢?爸爸会说“没事,她只是需要一点儿思考时间。”至少他看起来毫不担心。“她只是累了。”爸爸会这么说。

爸爸真的是个完美父亲吗?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在每个家庭中,成员之间的结构、层级和互动关系都有着固定而隐秘的运行规则。

在薇拉的家庭中,父亲对于母亲的病情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漠不关心,他在扮演着“圣人”的角色,他表现得随和友善,但是对自己的妻子却没有尽到足够的照料义务,只是给予妻子“思考时间”,却没有爱与关怀。

薇拉11岁时母亲的这次出走算是时间较长的,但父亲并没有费力去找寻;薇拉和妹妹伊莱恩放学后回家打算照着菜谱制作巧克力布丁给父母一个惊喜,但因为没有做足步骤失败了,父亲的反应是教导她们正确的方法,而丝毫没有肯定她们的心意和努力。

为此,薇拉非常生气,但只是生闷气,她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像她在接下来50年间一样,她只是自己默默地想、生气、抉择,却从来不会将自己的需求诉诸于人。

在这个家庭系统里的另一个成员——薇拉的妹妹伊莱恩——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在青春期非常叛逆,将自己打扮成小混混一样。这实际上是伊莱恩寻求父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